肺结节灶是胸部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的直径≤3厘米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密度增高阴影,成因包括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真菌等感染)、良性病变(肉芽肿性病变、炎性假瘤、肺错构瘤等)、恶性病变(原发性肺癌、转移性肺癌等),不同人群情况不同,儿童、中青年、老年人肺结节灶成因有差异,吸烟人群、长期接触污染物人群肺结节灶风险不同,有肺部基础疾病和恶性肿瘤病史人群肺结节灶情况特殊。
常见成因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例如肺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肺部后,可能会引发炎症反应,在修复过程中形成结节灶。有研究表明,部分细菌性肺炎患者在病情恢复后,通过胸部CT检查可发现肺结节灶。
病毒感染:像冠状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感染肺部,也可能导致肺结节的形成。一些病毒性肺炎患者在康复后,胸部影像学上会出现肺结节灶的情况。
真菌感染: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肺部受到曲霉菌、念珠菌等真菌侵袭,会引起肺部的免疫反应,进而形成结节灶。例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肺部真菌感染并形成肺结节灶。
良性病变:
肉芽肿性病变:包括结核性肉芽肿和非结核性肉芽肿。结核性肉芽肿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结核杆菌在肺部引发免疫反应,形成以巨噬细胞聚集为主的结节样病变。非结核性肉芽肿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如结节病患者肺部可出现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表现为肺结节灶。
炎性假瘤:是肺部组织的炎性增生形成的一种良性肿瘤样病变。它是由于肺部局部慢性炎症刺激,导致组织细胞增生,形成界限相对清楚的结节灶。
肺错构瘤: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肺部良性肿瘤,主要由肺内正常组织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的组合、排列形成。一般生长缓慢,多在体检时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肺结节灶。
恶性病变:
原发性肺癌:包括非小细胞肺癌(如腺癌、鳞状细胞癌等)和小细胞肺癌等。肺癌细胞在肺部生长繁殖,形成结节灶。随着病情进展,结节灶可能会发生形态、大小等方面的变化,并且可能伴有咳嗽、咯血、胸痛等症状。
转移性肺癌: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肺部形成的结节灶。例如,乳腺癌、肝癌、结肠癌等的癌细胞可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循环转移到肺部,在肺部形成转移结节。
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
不同年龄人群:
儿童:儿童肺结节灶相对少见,若出现可能与先天性肺部发育异常、感染(如结核杆菌感染,儿童原发性肺结核有时可表现为肺内结节灶)等有关。儿童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感染后的修复过程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且儿童肺结节灶的后续随访观察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肺部组织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和变化与成人有差异。
中青年:中青年肺结节灶可能与职业暴露(如长期接触粉尘,在煤矿工作的人群长期吸入粉尘,可引起肺部的炎性结节)、感染(如支原体感染后引起的肺部结节)等因素有关。此年龄段人群如果因为工作等原因有特殊的环境暴露史,更需要关注肺结节灶的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肺结节灶的成因相对复杂,可能与慢性炎症长期刺激、肺部既往感染遗留、早期肺癌等有关。老年人本身机体功能衰退,肺部的防御和修复能力下降,对于肺结节灶更要密切观察,因为老年人患肺癌等恶性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不同生活方式人群:
吸烟人群:吸烟是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吸烟的人群肺结节灶中恶性病变的概率相对较高。烟草中的尼古丁、焦油等多种有害物质会损伤肺部细胞,导致细胞变异等,增加患肺癌等疾病的风险,从而容易在肺部形成结节灶。
长期接触污染物人群:如长期处于化工污染环境、空气污染严重地区的人群,肺部长期受到有害物质刺激,更容易出现肺结节灶。例如,在雾霾严重地区生活的人群,空气中的有害颗粒等物质被吸入肺部后,会引起肺部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进而可能形成结节灶。
有病史人群:
有肺部基础疾病人群:如既往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者,其肺部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状态,发生肺结节灶的概率可能增加,而且这类患者肺结节灶的性质判断可能更加复杂,因为基础疾病本身也会引起肺部组织的改变。
有恶性肿瘤病史人群:曾经患过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的人群,发生转移性肺癌导致肺结节灶的风险较高,需要定期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肺部的转移结节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