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核心症状包括腹痛或腹部不适(多位于左下腹,呈阵发性或持续性,与进食、心理因素相关)、排便习惯改变(便秘型、腹泻型、混合型,粪便性状及频率各异)、腹胀或腹部膨隆(发生率高,与肠道气体滞留等有关);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肠道运动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互动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特殊人群如老年、妊娠期女性、儿童症状特点不同,管理建议各异;诊断需基于罗马IV标准的症状学条件,并排除器质性疾病。
一、肠易激综合征最主要症状及临床特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其核心症状体系具有高度特异性,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1腹痛或腹部不适
此症状为IBS患者最普遍的主诉,具有以下特征:
1.1.1部位特征:多位于下腹部,尤其是左下腹区域,但可扩散至全腹或转移性疼痛,与肠道痉挛性收缩的解剖分布一致。研究显示,约68%的IBS患者存在左下腹定位性疼痛。
1.1.2性质特征:表现为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钝痛,疼痛程度与排便相关性显著。罗马IV标准指出,腹痛需在近3个月内平均每周发作≥1次,且与排便相关(如排便后缓解或排便时加重)。
1.1.3诱发因素:常由进食诱发,尤其是高脂、高纤维或产气食物,压力、情绪波动等心理因素也可显著加重症状。功能性胃肠病协作组研究证实,约75%的IBS患者存在进食后腹痛加重的现象。
1.2排便习惯改变
根据排便频率和粪便性状,IBS可分为便秘型(IBS-C)、腹泻型(IBS-D)及混合型(IBS-M),其特征如下:
1.2.1便秘型:每周排便次数<3次,粪便干硬(Bristol分型1~2型),伴排便费力、不尽感。研究显示,IBS-C患者结肠传输时间较健康人群延长约40%。
1.2.2腹泻型:每日排便次数>3次,粪便松散(Bristol分型6~7型),伴急迫感、夜间排便。功能性胃肠病国际共识指出,IBS-D患者粪便中5-羟色胺代谢产物含量显著升高。
1.2.3混合型:交替出现便秘与腹泻,粪便性状波动于Bristol分型1~7型之间,此类患者占IBS总人群的20%~30%。
1.3腹胀或腹部膨隆
此症状在IBS患者中发生率高达80%,其机制与肠道气体滞留、内脏高敏感性及肠道运动紊乱相关。研究显示,IBS患者肠道产气量较健康人群增加约30%,且对肠道扩张的痛觉阈值降低50%。
二、症状的病理生理机制
IBS症状的产生与多因素相互作用相关,主要包括:
2.1肠道运动异常:便秘型患者结肠推进性收缩减弱,腹泻型患者结肠高幅推进性收缩增加,导致粪便性状改变。
2.2内脏高敏感性:IBS患者肠道对机械刺激、化学刺激的痛觉阈值显著降低,即使正常肠道扩张也可引发疼痛。
2.3脑-肠轴互动异常: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信号的处理存在偏差,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可加重症状。
2.4肠道菌群失调:研究显示,IBS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减少,而肠杆菌、酵母菌数量增加,导致短链脂肪酸代谢异常。
三、特殊人群的症状特点及管理建议
3.1老年患者:因合并多种慢性病,症状易被掩盖,需警惕药物性腹泻或便秘。建议定期进行粪便常规、钙卫蛋白检测,排除器质性疾病。
3.2妊娠期女性:激素水平变化可加重症状,需避免使用可能致畸的药物。建议优先采用饮食调整(如低FODMAP饮食)、益生菌补充等非药物干预。
3.3儿童患者:症状表述可能不典型,需结合生长发育史、家族史综合判断。罗马IV标准指出,儿童IBS诊断需排除乳糖不耐受、乳糜泻等常见病因。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IBS诊断需基于症状学标准,同时排除器质性疾病。罗马IV标准提出,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
4.1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近3个月内平均每周发作≥1次,且伴随以下两项之一:
4.1.1与排便相关;
4.1.2排便频率改变;
4.1.3粪便性状改变。
4.2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前开始,且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
4.3需通过粪便常规、血常规、甲状腺功能、乳糜泻血清学检测等排除炎症性肠病、乳糜泻、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