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潜血阳性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疾病中的IgA肾病、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非肾小球疾病中的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药物及理化因素(如某些抗生素、化疗药物引起的药物因素,剧烈运动、辐射引起的理化因素)。
一、泌尿系统疾病相关原因
1.肾小球疾病
IgA肾病:是引起尿潜血较为常见的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系膜区有关,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等)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大量研究表明,IgA肾病患者肾脏病理中可见系膜区IgA沉积,通过肾活检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急性肾小球肾炎: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常因链球菌等感染后引起免疫反应导致肾小球损伤,临床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等,血尿可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其中镜下血尿较为常见,尿潜血检查呈阳性。
慢性肾小球肾炎:起病隐匿,病程较长,病情迁延,可由多种病理类型的肾小球疾病发展而来,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尿潜血、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其发病与免疫炎症反应持续损伤肾小球有关,不同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相对多见。
2.非肾小球疾病
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尿道炎等,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较男性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泌尿系统黏膜,导致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引起局部出血,从而出现尿潜血阳性,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
泌尿系统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可损伤泌尿系统黏膜,引起黏膜出血,导致尿潜血阳性。不同部位的结石有其相应的典型症状,如肾结石可表现为肾区疼痛,输尿管结石可出现肾绞痛,膀胱结石可出现排尿中断等,多见于成年人,男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其形成与代谢、饮食、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
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丰富,且肿瘤组织本身质地较脆,容易发生出血,从而导致尿潜血阳性。肾癌常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可伴有腰痛、腹部肿块等;膀胱癌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等)及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
二、全身性疾病相关原因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出血倾向,可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也可出现泌尿系统出血,从而引起尿潜血阳性。该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通过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由于体内缺乏凝血因子,导致凝血时间延长,可出现泌尿系统等部位的出血,引起尿潜血阳性,多见于男性儿童,有家族遗传病史,通过凝血因子检测等可明确诊断。
2.自身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泌尿系统,导致肾小球肾炎等肾脏损害,出现尿潜血、蛋白尿等表现。该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病情复杂多样,除泌尿系统表现外,还可出现面部红斑、关节疼痛、口腔溃疡等多系统症状,通过自身抗体检测等可明确诊断。
三、药物及理化因素相关原因
1.药物因素
某些抗生素:如磺胺类抗生素等,可能会引起泌尿系统的毒性反应,导致尿潜血阳性,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药物在泌尿系统内结晶、损伤黏膜等有关,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密切关注尿液情况。
化疗药物:一些化疗药物对泌尿系统有一定的毒性,可引起肾脏损伤、泌尿系统黏膜损伤等,导致尿潜血阳性,常见于肿瘤患者在化疗过程中,使用化疗药物时需注意监测尿液变化。
2.理化因素
剧烈运动:长时间或剧烈运动后,可能会出现运动性血尿,导致尿潜血阳性,其发生机制可能与肾脏缺血、肾小球通透性增加等有关,多见于长期不运动后突然剧烈运动的人群,一般休息后可逐渐缓解。
辐射:长期接触辐射等理化因素,可能会损伤泌尿系统组织,引起尿潜血阳性,常见于从事辐射相关职业的人群,需做好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