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的诊断需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其他检查综合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尿液检查(尿常规可初步判断泌尿系统出血情况,尿生化可检测与结石形成相关成分)和血液检查(检测血钙、血磷、尿酸等与肾结石相关的指标);影像学检查有超声检查(筛查常用,可发现结石位置、大小等)、X线检查(腹部平片显示不透X线结石,静脉尿路造影可了解排泄功能和尿路形态)、CT检查(能清晰显示各种结石及周围情况,但需注意辐射和特殊人群适应证);其他检查有磁共振尿路造影(适合不适合X线、CT检查的患者,需注意特殊情况)。
一、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尿常规:可发现红细胞,通过镜下血尿等情况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肾结石相关的泌尿系统出血情况。例如,肾结石患者的尿液中红细胞计数可能会高于正常范围,这是因为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可能损伤尿路黏膜导致出血。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尿液中红细胞的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异,儿童的正常范围相对成人可能更严格一些;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会影响尿常规结果,需要综合判断;有既往泌尿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尿常规结果的解读需要结合病史进行分析。
尿生化检查:能检测尿液中的钙、草酸、尿酸、肌酐等成分。比如尿钙升高可能与高钙血症等导致肾结石形成的代谢异常相关;尿草酸增高常见于原发性高草酸尿症等情况,容易引发草酸钙结石;尿尿酸异常升高则可能与尿酸结石的形成有关。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高嘌呤饮食的人群尿酸水平可能偏高,增加尿酸结石形成风险,需要关注尿生化相关指标。
2.血液检查
血钙、血磷、尿酸等:血钙升高可能提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疾病,而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是导致肾结石的常见原因之一;血磷异常也可能与一些肾脏疾病或代谢性疾病相关,影响钙磷代谢进而与肾结石形成有关;血尿酸升高是尿酸结石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如家族中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的人群,需要更密切监测血钙等指标;老年人由于代谢功能下降等原因,也可能出现血钙、血磷等指标异常的情况,增加肾结石发生风险。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肾脏超声:是肾结石筛查的常用初步检查方法。它可以发现肾脏内的强回声光团,后方伴有声影,从而确定结石的位置、大小等情况。超声检查无创、便捷,对人体基本无辐射。对于儿童来说,超声检查是比较安全的首选检查方式,因为儿童对辐射较为敏感;对于肥胖患者,超声检查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因为脂肪等组织会干扰超声信号的传导,但可以通过调整检查手法等方式尽量获取准确信息;有既往肾脏手术史的患者,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肾脏术后的情况以及是否有残留结石等。
2.X线检查
腹部平片(KUB):能显示90%以上的不透X线的结石,通过平片可以初步了解结石的位置、大小和数量等。但对于尿酸结石等透X线的结石则无法显示。不同年龄的人群,腹部平片的辐射剂量需要考虑,儿童的辐射敏感性较高,应尽量控制检查的必要性和辐射剂量;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X线检查可能需要谨慎,因为造影剂等可能对肾功能有影响,但在必要时仍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静脉尿路造影(IVU):不仅可以显示结石的情况,还能了解肾脏的排泄功能以及尿路的形态。它可以发现尿路是否有梗阻等情况,梗阻会加重肾结石的病情。对于有碘过敏史的患者,需要提前告知医生,避免使用含碘造影剂进行静脉尿路造影;妊娠期女性一般不建议进行静脉尿路造影,因为造影剂可能对胎儿有影响。
3.CT检查
螺旋CT:对于各种成分的肾结石都能清晰显示,尤其是对于较小的结石、透X线的结石以及判断结石周围的情况等具有很高的价值。CT检查可以更精确地评估结石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但CT检查有一定的辐射剂量,对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造影剂进行增强CT检查需要谨慎评估,因为造影剂可能加重肾脏负担。
三、其他检查
1.磁共振尿路造影(MRU)
对于一些不适合进行X线、CT检查的患者,如对造影剂过敏、肾功能严重不全等情况,可以考虑磁共振尿路造影。它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来显示尿路形态,对于判断尿路梗阻等情况有一定帮助。但磁共振检查时间相对较长,对于躁动不安的儿童可能需要镇静处理;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等)的患者不能进行磁共振检查,需要提前告知医生相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