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憩室是膀胱黏膜通过膀胱肌层薄弱区向外膨出的袋状结构,病因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临床表现有无症状型和有症状型,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和膀胱镜检查,治疗原则是无症状者定期随访,有症状者针对病因治疗或手术治疗,不同年龄段、性别患者表现和治疗有差异。
一、病因
1.先天性因素:先天性膀胱肌层结构异常,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膀胱壁的肌纤维排列异常,导致局部薄弱,出生后膀胱内压力增高时,膀胱黏膜可向外突出形成憩室,这种情况在儿童中相对常见,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不同性别发生先天性膀胱憩室的概率并无显著差异,但男性先天性下尿路梗阻(如后尿道瓣膜等)可能增加先天性膀胱憩室的发生风险。
2.后天性因素:多见于成人,主要与下尿路梗阻有关,如前列腺增生、尿道狭窄等,这些因素会导致膀胱内压力长期增高,使得膀胱黏膜经膀胱壁肌层的薄弱处突出形成憩室。男性因前列腺增生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所以后天性膀胱憩室在男性中的发生率相对更高。长期的生活方式,如长期憋尿等可能会加重下尿路梗阻相关因素,从而促进后天性膀胱憩室的形成。有下尿路梗阻病史的人群发生膀胱憩室的风险明显增加。
二、临床表现
1.无症状型:部分膀胱憩室较小且无并发症时,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做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都可能出现,尤其在因其他unrelated疾病进行检查时被发现,性别差异不明显。
2.有症状型
排尿异常:可出现排尿困难、尿不尽感等,这是由于憩室导致膀胱有效容量减少或尿液引流不畅所致。在成人中,因下尿路梗阻继发膀胱憩室的患者较易出现此类症状,男性因前列腺相关疾病导致下尿路梗阻进而引发膀胱憩室时,排尿异常表现更为突出。儿童先天性膀胱憩室若伴有尿路梗阻,也会出现排尿困难等情况。
尿路感染相关症状:患者可能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甚至发热等表现,这是因为憩室内尿液容易潴留,滋生细菌引发感染。任何年龄段的膀胱憩室患者,若存在尿液潴留情况,都有发生尿路感染的风险,女性由于尿道短等生理特点,发生尿路感染相关症状时可能相对更敏感,但男性也不能忽视。
血尿:少数患者可出现血尿,可能是憩室黏膜摩擦出血等原因引起。各年龄段的膀胱憩室患者都有可能出现血尿,具体与憩室的位置、大小等因素有关。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初步发现膀胱憩室,能观察到膀胱壁向外突出的无回声区,还可了解憩室与膀胱的关系以及膀胱的排空情况等。超声检查方便快捷,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在各年龄段人群中都可应用,无辐射,对患者影响小。
静脉肾盂造影:能显示憩室的位置、大小以及肾功能情况等。通过静脉注射造影剂,观察肾盂、输尿管及膀胱的形态,对于诊断膀胱憩室有一定价值,不同年龄患者均可进行该项检查,但需注意造影剂过敏等情况。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膀胱憩室的形态、结构,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对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有帮助。成人及大龄儿童可进行CT检查,儿童进行CT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
磁共振成像(MRI):对膀胱憩室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尤其在显示软组织方面具有优势,可清晰显示憩室与膀胱壁的关系等。各年龄段患者均可考虑进行MRI检查,不过儿童可能需要在镇静等配合下进行检查。
2.膀胱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憩室的开口、位置等情况,还能排除其他膀胱病变。但对于一些较小或位置特殊的憩室,可能观察不够全面,在进行膀胱镜检查时需注意操作规范,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四、治疗原则
1.无症状膀胱憩室: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定期随访观察,了解憩室的变化情况。对于儿童先天性无症状膀胱憩室,需密切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憩室的变化,以及是否出现相关并发症。
2.有症状膀胱憩室
针对病因治疗:如存在下尿路梗阻,需处理梗阻因素,如前列腺增生患者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如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等。男性前列腺增生是导致后天性膀胱憩室常见的梗阻因素,治疗前列腺增生对于改善膀胱憩室相关症状很重要。
手术治疗:当膀胱憩室较大、有明显症状或合并结石、感染等并发症时,多需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憩室切除术、膀胱重建术等。手术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术式,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手术需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以及对术后膀胱功能的影响等。
总之,膀胱憩室是一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疾病,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患者的表现和治疗可能存在差异,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