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节与肺结核在定义病因、影像学表现、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不同。肺结节是肺内直径≤3厘米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病因复杂;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影像学上肺结节有不同形态,肺结核病灶多在特定部位且多形态。临床表现上肺结节多数无症状,肺结核有咳嗽、咳痰、低热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各有特点,诊断鉴别需综合多方面,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各自情况需特殊考量。
一、定义与病因
肺结节:是指肺内直径小于或等于3厘米的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病灶,可单发或多发。其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感染(如细菌、病毒、非结核分枝杆菌等感染后修复形成)、空气污染、职业暴露(长期接触石棉、铍等)、吸烟、遗传因素等有关。例如,有研究指出长期吸烟人群肺结节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传染性疾病。结核分枝杆菌经呼吸道侵入人体,在肺部定植繁殖引发炎症反应。其主要传染源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将含菌飞沫传播给他人。
二、影像学表现
肺结节:在胸部CT等影像学检查中,结节的形态、大小、密度、边缘等特征各异。实性结节密度均匀;部分实性结节内部有实性成分和磨玻璃成分;磨玻璃结节呈云雾状密度增高影。比如纯磨玻璃结节可能提示早期肺泡细胞病变等情况,但也可能是炎症等其他原因引起。
肺结核:影像学表现多样,典型的肺结核病灶多发生在肺上叶尖后段、下叶背段等部位。常表现为多形态病灶,如有渗出性病灶(呈云雾状、边缘模糊)、增殖性病灶(密度较高、边缘较清晰的结节状影)、干酪性病灶(密度较高且不均匀)、纤维钙化病灶(边界清晰的高密度影)等,可同时存在多种病灶。
三、临床表现
肺结节:多数肺结节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发现。当结节较大或累及支气管等结构时,可能出现咳嗽、咳痰、咯血、胸痛、气短等症状。不同病因引起的肺结节症状有所差异,例如由感染引起的肺结节可能伴有发热等感染症状,而由肿瘤等引起的肺结节可能有消瘦等表现,但这些症状均无特异性。
肺结核:患者常见症状有咳嗽、咳痰,病程较长,可伴有咯血、低热(午后明显)、盗汗、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若为重症肺结核,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等表现。儿童肺结核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四、实验室检查
肺结节:血常规检查一般无特异性改变,若为感染性肺结节,可能有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肿瘤标志物检查如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可能有异常,但特异性不高,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病原学检查如怀疑感染性肺结节,可进行痰涂片、痰培养等查找病原体,但阳性率有限。
肺结核: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是常用的筛查方法之一,若PPD试验强阳性提示可能有结核感染,但需结合其他情况判断。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如T-SPOT.TB)特异性相对较高。痰涂片抗酸染色查找结核分枝杆菌是确诊肺结核的重要方法,若痰中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则可确诊,但阳性率较低,需多次痰检。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肺结节: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初步判断结节性质,然后根据结节特征进行进一步评估,如通过CT引导下穿刺活检等获取病理组织,以明确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良性结节可能是炎症、良性肿瘤等,恶性结节则考虑肺癌等。
肺结核: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诊断。需要与其他肺部疾病如肺炎、肺癌等鉴别。与肺炎鉴别时,肺炎一般起病较急,抗感染治疗后病灶多有明显吸收,而肺结核病灶吸收相对较慢且常伴有结核中毒症状等;与肺癌鉴别时,肺癌的结节多为孤立性,形态多不规则,有分叶、毛刺等表现,而肺结核的病灶多有多种形态且分布有一定特点,通过病理检查可明确鉴别。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肺结节相对少见,病因可能与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等)、先天性因素等有关。儿童肺结核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应注意详细询问接触史等。对于儿童肺结节,需更加谨慎评估,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诊断和治疗都需要充分考虑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肺结节和肺结核的表现可能不典型,老年人肺结节需警惕恶性肿瘤的可能,而老年人肺结核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在诊断和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以及抗结核治疗与基础疾病治疗的相互作用。
孕妇:若孕妇怀疑有肺结节或肺结核,影像学检查需权衡辐射对胎儿的影响,诊断时要谨慎选择检查方法和治疗方案。对于肺结核孕妇,抗结核治疗药物的选择要考虑对胎儿的安全性,需在多学科协作下制定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