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可引起肾积水,其机制是结石阻塞致尿液排出受阻使肾盂内压升高致肾盂肾盏扩张;症状有腰部/腹部疼痛(不同人群表现不同,程度与梗阻相关)和尿液异常(血尿、少尿或无尿等);诊断靠影像学(超声、CT)和实验室(尿常规)检查;治疗原则为解除梗阻(小结石保守治疗,大结石或保守无效手术,特殊人群需特殊处理)和保护肾功能(关注肾功能、避免肾毒性药物、据肾功能调整方案)。
一、肾结石引起肾积水的机制
肾结石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当结石阻塞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或输尿管时,尿液无法顺利通过,肾盂内压力升高,进而使肾盂肾盏扩张,形成肾积水。例如,相关研究表明,结石造成的尿路梗阻会引起肾盂内压力梯度改变,促使尿液反流等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最终导致肾积水的形成。
二、肾结石引起肾积水的症状表现
1.腰部或腹部疼痛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疼痛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因为其表达能力有限,主要通过身体动作来体现不适;成年人则多表现为腰部隐痛或剧烈绞痛,疼痛可向同侧下腹部、腹股沟等部位放射。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饮水少的人群可能更易因肾结石引发肾积水而出现疼痛,这是因为他们尿液中晶体物质更容易沉积形成结石,进而导致梗阻。有肾结石病史的人群复发时出现肾积水相关疼痛的概率相对更高。
疼痛的程度与结石梗阻的程度及速度有关,若梗阻逐渐加重,疼痛可能呈持续性;若梗阻突然发生,疼痛往往较为剧烈。
2.尿液异常
可能出现血尿,这是由于结石刺激肾盂、输尿管黏膜导致黏膜损伤出血引起的。不同年龄人群血尿表现可能不同,儿童血尿可能更易被家长发现尿液颜色异常,如呈洗肉水样等;成年人血尿可能在排尿时发现尿液颜色改变。性别差异相对不明显,但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等,若发生肾结石引起肾积水,血尿情况需更谨慎观察。生活方式上,饮水少的人尿液浓缩,更易出现血尿相关表现。有肾结石病史者再次出现血尿时需警惕肾积水复发。
还可能出现少尿或无尿情况,当肾积水严重时,肾功能受到影响,尿液生成减少。对于儿童来说,少尿或无尿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正常尿液生成是维持机体代谢平衡的重要环节;成年人若出现少尿或无尿,会导致体内代谢废物积聚,加重身体负担。
三、肾结石引起肾积水的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可清晰显示肾盂肾盏扩张情况,能发现直径2mm以上的结石。不同年龄人群超声检查操作略有不同,儿童因腹部脂肪薄,检查相对较易;成年人检查时需注意适当充盈膀胱以更好显示输尿管情况。超声检查可初步判断肾积水的程度,如根据肾盂分离的前后径来评估,一般前后径在1-2cm为轻度肾积水,2-3cm为中度,大于3cm为重度。
CT检查:能更精确地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及肾积水的程度,对于一些超声检查难以明确的情况,CT检查可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在生活方式方面,做CT检查前需根据情况禁食等准备,有特殊病史如肾功能不全等人群做CT检查时需特别评估对比剂使用风险。
2.实验室检查
可检测尿常规,了解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等,若有红细胞提示可能存在结石导致的黏膜损伤,白细胞增多可能提示合并感染。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尿常规结果的解读需结合其生理状态,儿童尿常规检查需注意标本采集的规范性,避免污染等影响结果判断。有肾结石病史者定期检查尿常规有助于早期发现肾积水相关的尿液异常改变。
四、肾结石引起肾积水的治疗原则
1.解除梗阻
对于较小的结石,可通过保守治疗促进结石排出以解除梗阻,如增加饮水,每日饮水量建议在2000-3000ml,不同年龄人群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儿童要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以稀释尿液,防止结石进一步形成和促进小结石排出。成年人则可通过大量饮水、适当运动等方式辅助结石排出。对于较大的结石或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可能需要采用手术治疗,如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等。手术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结石的位置、大小、肾积水程度等综合评估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合并肾结石引起肾积水,需在保障胎儿安全的前提下谨慎选择治疗方案,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措施。
2.保护肾功能
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肾功能变化,对于肾积水导致肾功能已有一定损害的患者,解除梗阻后肾功能可能逐渐恢复,但需要一定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要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要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儿童对肾毒性药物更为敏感,需严格把控。同时,要根据患者的肾功能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和生活方式指导,如肾功能不全患者需限制蛋白质等摄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