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胸是血液积聚在胸腔内的病理状态,病因包括创伤性因素(胸部外伤、医源性因素)和非创伤性因素(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临床表现因血量不同有少量、中量、大量血胸的相应症状和体征;诊断方法有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胸部CT)和胸腔穿刺;治疗原则根据血量多少分别采取密切观察、胸腔穿刺、胸腔闭式引流术及抗休克、手术探查等措施,需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处理。
一、病因
1.创伤性因素
胸部外伤:如交通事故中胸部受到撞击、高处坠落时胸部着地、胸部被锐器刺伤等,这些外力作用可导致胸部的血管破裂,常见的有肋间血管、胸廓内血管、肺组织血管等破裂出血,从而引起血胸。例如,胸部受到严重的车祸撞击,可能会使胸廓内的血管受损破裂,血液流入胸腔形成血胸。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创伤性血胸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因意外摔倒、玩耍时胸部受伤等导致血胸;老年人由于骨骼相对脆弱,胸部受到轻微外力也可能引发血管破裂出血。在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创伤风险不同,从事高风险职业(如建筑工人、赛车手等)的人群创伤性血胸发生风险较高。
医源性因素:某些医疗操作也可能导致血胸,如胸腔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冠状动脉造影等有创操作过程中,可能损伤胸部血管而引起出血形成血胸。例如,在进行胸腔穿刺时,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刺破胸腔内的血管导致血胸。
2.非创伤性因素
肺部疾病:如肺结核、肺癌、肺脓肿等肺部疾病,可导致肺部组织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流入胸腔引起血胸。例如,肺癌组织生长过程中可能侵蚀周围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积聚在胸腔形成血胸。对于有肺部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长期吸烟的肺癌高危人群,更容易发生此类情况。不同年龄的肺部疾病患者血胸发生的特点不同,老年人肺部组织弹性下降,血管脆性增加,肺部疾病导致血胸的风险相对较高。
心血管疾病:主动脉瘤破裂、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等心血管疾病也可引发血胸。例如,主动脉瘤破裂时,大量血液可流入胸腔导致血胸。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的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相关血胸的风险较高。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少量血胸:当血胸量较少时(一般成人小于500ml),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的胸痛、胸闷等表现。例如,一些因轻微胸部外伤导致少量血胸的患者,可能仅感觉胸部有轻微不适,容易被忽视。
中量血胸:血胸量在500-1500ml时,患者可出现较明显的症状,如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失血性表现,同时有胸闷、气短、胸痛等症状,胸痛较为明显,且呼吸时症状加重。
大量血胸:血胸量大于1500ml时,患者失血性休克的表现更为严重,如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四肢厥冷、脉搏微弱、血压显著下降等,同时呼吸困难明显,胸部叩诊呈实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2.体征
查体时可发现胸廓饱满,气管向健侧移位,患侧胸部叩诊实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等体征。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少量血胸时,可见患侧肋膈角变钝;中量血胸时,胸腔出现大片积液影,纵隔向健侧移位;大量血胸时,患侧胸腔呈大片致密阴影,纵隔明显向健侧移位。例如,通过胸部X线可以初步判断血胸的量以及对纵隔的影响情况。
胸部CT检查:胸部CT对于血胸的诊断更为敏感,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胸腔内血液的积聚情况,还可以发现一些胸部X线难以发现的细微病变,如较小的血管破裂出血等。对于一些复杂的血胸情况,胸部CT有助于明确病因和制定治疗方案。不同年龄的患者进行胸部CT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的合理控制,儿童对辐射更为敏感,应谨慎选择。
2.胸腔穿刺:胸腔穿刺不仅可以抽出胸腔内的血液明确诊断,还可以通过对抽出血液的检查,如血常规、生化等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同时可以缓解胸腔积血对肺组织的压迫等症状。
四、治疗原则
1.少量血胸: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让血液逐渐自行吸收。对于一些因肺部疾病等导致的少量血胸,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例如,对于肺结核患者引起的少量血胸,要进行规范的抗结核治疗。
2.中量血胸:多需进行胸腔穿刺抽出血液,以减轻胸腔积血对肺组织和纵隔的压迫。如果胸腔穿刺抽出血液后又迅速积聚,可能需要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将胸腔内的积血持续引流出来,促进肺复张。
3.大量血胸:需紧急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术,迅速排出胸腔内的积血,同时要积极抗休克治疗,补充血容量等。对于存在进行性出血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探查,寻找出血点并进行止血。
总之,血胸是一种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的胸部疾病,不同病因、不同病情程度的血胸有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