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分为泌尿系统疾病(如肾小球疾病、感染、结石、肿瘤、创伤等,不同病因有不同高发人群及伴随症状)、全身性疾病(包括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不同疾病有不同好发人群及发病相关因素)和其他因素(如药物副作用、运动性血尿、女性月经期假性血尿);发现血尿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儿童、孕妇、老年人及有家族遗传病史人群需特别关注。
一、泌尿系统疾病
1.肾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等。急性肾小球肾炎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1-3周发病,是由于链球菌感染后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红细胞进入尿液中。IgA肾病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常在感染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肉眼血尿,其发病机制与IgA分子结构异常,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有关。儿童和青少年是此类疾病的高发人群,若有家族性肾小球疾病史,发病风险会增加。
2.感染:包括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细菌感染是主要原因,大肠杆菌最为常见。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更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性生活活跃的女性、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等都是高发人群。肾盂肾炎除了血尿,还会伴有发热、腰痛等症状;膀胱炎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尿道炎则有尿道刺痒、灼痛等症状。
3.结石: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结石在泌尿系统内移动时,会损伤尿路黏膜,导致出血。患者常有腰腹部绞痛,疼痛剧烈难忍,可向下腹部、会阴部放射。长期饮水过少、饮食中草酸摄入过多、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因素易导致结石形成。老年人活动减少,尿液排泄缓慢,更易患结石;儿童如果有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也可能出现结石。
4.肿瘤:肾癌、膀胱癌、输尿管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表面血管丰富且脆弱,容易破裂出血。中老年人是泌尿系统肿瘤的高发人群,长期吸烟、接触化学物质如苯胺、联苯胺等职业人群,患泌尿系统肿瘤的风险增加。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无痛性肉眼血尿,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腰痛、腹部肿块等症状。
5.创伤:腰部或下腹部受到外力撞击、手术损伤等。如肾挫伤、膀胱破裂等。从事高危职业如建筑工人、运动员等人群,发生泌尿系统创伤的可能性较大。创伤后会立即出现血尿,根据创伤的严重程度,血尿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也不同。
二、全身性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血液的凝固功能,导致出血倾向增加。患者除了血尿,还可能有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儿童和青少年患白血病的相对较多,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患血液系统疾病的风险更高。
2.感染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等。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毒会侵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出血。患者在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等不同阶段都可能出现血尿。此类疾病好发于青壮年,有野外作业、接触鼠类等病史的人群更易感染。
3.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肾小动脉硬化,肾脏缺血缺氧,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出现血尿。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由于体循环淤血,肾脏血液灌注不足,也可能引起肾脏损伤导致血尿。老年人患心血管疾病的比例较高,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发生高血压肾病的风险会增加。
三、其他因素
1.药物副作用:使用某些药物如环磷酰胺、肝素、华法林等。环磷酰胺是一种免疫抑制剂,会对膀胱黏膜产生毒性作用,引起出血性膀胱炎;肝素、华法林等抗凝药物会影响血液的凝固,使用不当可能导致出血。患者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医生会密切监测凝血功能。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更容易出现药物副作用。
2.运动性血尿:剧烈运动后出现。一般在运动后数小时内出现,血尿程度与运动量有关。可能是由于运动时肾脏受到震动、挤压,或肾血流量减少,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运动员、进行高强度训练的人群容易出现运动性血尿。通常休息后血尿会自行消失,但如果血尿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3.特殊生理情况:女性月经期可能会出现尿液被月经血污染的情况,导致假性血尿。在留取尿液标本时,应避开月经期,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温馨提示:如果发现血尿,应及时就医,进行尿常规、尿红细胞形态分析、泌尿系统超声、CT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儿童出现血尿,家长要格外重视,及时带孩子就诊。孕妇出现血尿,可能会影响自身和胎儿健康,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检查和治疗。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在诊断和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更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