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功能性肠病,具持续或反复发作腹痛腹胀伴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改变、无结构性疾病或生化异常等特点,发病机制涉及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功能异常、肠道菌群失调,临床表现有腹痛、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改变等,依据罗马Ⅳ诊断标准诊断,治疗与管理包括一般治疗(不同年龄生活方式指导、心理疏导)、饮食调整(按临床类型调整)、药物治疗(个体化用药)、定期随访(关注不同年龄人群病情变化及影响)。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肠道动力异常:患者肠道运动功能可能出现紊乱,比如结肠动力增高可导致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而结肠动力减低则可能与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相关。这种动力异常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可能有不同表现,年轻人和女性相对更易出现肠道动力方面的失调,但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肠道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异常有关,肠道神经系统能调控肠道的蠕动等运动功能。
内脏高敏感性:患者的肠道对机械、化学等刺激的敏感性增高。例如,正常人对结肠扩张的感觉阈值较高,而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对相同程度的结肠扩张感觉更明显,会出现腹痛等症状。这种内脏高敏感性可能与肠道感觉神经递质的改变有关,像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在其中可能发挥作用,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内脏敏感性可能有差异,一般来说,儿童可能相对更易受环境等因素影响导致内脏敏感性变化,而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变化也可能影响内脏敏感性。
脑-肠轴功能异常:脑-肠轴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与肠道之间的双向调节通路。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脑-肠轴功能紊乱,比如大脑对肠道的感知、调节出现异常。这种异常在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可能有不同体现,长期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的人群更易出现脑-肠轴功能失调,进而引发肠易激综合征。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病史的人群患肠易激综合征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精神心理因素会通过脑-肠轴影响肠道的功能。
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患者肠道内的有益菌可能减少,有害菌可能增多,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代谢产物发生改变,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不同年龄人群肠道菌群特点不同,婴幼儿肠道菌群处于建立和完善阶段,相对脆弱,更容易因各种因素导致菌群失调引发肠易激综合征;老年人肠道菌群随着年龄增长发生变化,也较易出现菌群失调情况。
临床表现特点
腹痛:多位于下腹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胀痛、隐痛等,疼痛程度不一。疼痛通常在排便后缓解,部分患者疼痛与进食有关,比如进食后可诱发腹痛。不同年龄患者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表述不太准确,多以哭闹等方式表现腹部不适;老年患者腹痛可能相对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排便习惯改变:可表现为腹泻型、便秘型或腹泻便秘交替型。腹泻型患者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多为稀糊状;便秘型患者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交替型则是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不同性别患者排便习惯改变的表现可能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在不同生活方式下会有不同,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更易出现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粪便性状改变:腹泻型患者粪便可呈糊状、水样,可能含有黏液,但无脓血;便秘型患者粪便干结,形状如羊粪状;交替型患者则同时存在上述两种粪便性状的改变情况。
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依据罗马Ⅳ诊断标准,需符合以下条件:
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至少6个月,近3个月满足每月至少1天出现症状,同时伴有以下2项或多项:腹痛或腹部不适在排便后缓解;伴有排便频率的改变;伴有粪便性状(外观)的改变。
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治疗与管理原则
一般治疗: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需给予相应的生活方式指导。儿童患者要注意合理喂养,避免食用可能诱发症状的食物;老年患者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心理疏导很重要,无论哪个年龄阶段,精神心理因素对病情影响大,要帮助患者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可通过心理辅导、认知行为治疗等方式。
饮食调整: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进行饮食调整。腹泻型患者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可能导致腹泻加重的食物,如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部分人食用后可能加重腹泻)等;便秘型患者要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等,但要注意逐渐增加摄入量,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引起不适,不同年龄人群对膳食纤维的耐受量不同,儿童和老年人要特别注意适度。
药物治疗:根据具体症状选择药物,比如腹泻型可使用止泻药物,便秘型可使用通便药物等,但药物使用需谨慎,遵循个体化原则,避免不恰当用药对不同年龄人群造成不良影响,尤其要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适合的药物。
定期随访:对于各年龄阶段的患者都要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情变化,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儿童患者要关注生长发育情况,老年患者要关注整体健康状况及肠易激综合征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