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静脉阻塞分为中央和分支阻塞,发病与血管、血管壁及其他因素相关,临床表现因类型而异,可通过眼底检查、FFA、OCT诊断,治疗包括针对基础病、激光、药物等,预后因类型不同有差异,老年人、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需特殊注意。
一、定义与分类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比较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是由于视网膜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引发的一系列眼底改变。可分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和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又有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之分;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则根据阻塞部位不同,有颞上、颞下、鼻上、鼻下分支静脉阻塞等。
二、发病原因
1.血管因素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视网膜静脉壁弹性下降、内皮细胞功能受损等,易发生阻塞。老年人发生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概率相对较高。
血液流变学异常:如高血压患者,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可能增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增加了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风险;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也会出现血液成分改变,影响视网膜静脉的血流状态。
2.血管壁因素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使视网膜静脉管壁受到持续的高压冲击,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进而引发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等物质聚集,促进血栓形成,引发静脉阻塞。
动脉硬化:动脉硬化可使视网膜静脉管腔狭窄,血流阻力增加,容易造成血液淤积,增加阻塞的可能性。
3.其他因素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的人,烟雾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功能,增加视网膜静脉阻塞风险;过度饮酒也可能对血管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等,增加发病几率。
眼部炎症:如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眼部炎症性疾病,可直接累及视网膜静脉,导致血管炎症、狭窄甚至阻塞。
三、临床表现
1.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完全性阻塞:发病较急,视力突然下降,可降至数指或光感。眼底表现为视网膜广泛出血,呈火焰状、点状等,静脉迂曲扩张,视网膜水肿明显,严重时可出现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
不完全性阻塞:视力下降程度相对较轻,眼底出血、静脉迂曲扩张等表现不如完全性阻塞明显。
2.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周边分支阻塞: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视力下降,眼底可见阻塞分支静脉分布区域的视网膜出血、水肿等。
黄斑区分支阻塞:对视力影响较大,可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症状,眼底可见黄斑区及其附近的视网膜出血、水肿等改变。
四、诊断方法
1.眼底检查:通过眼底镜可直接观察视网膜静脉的形态、血液回流情况以及视网膜出血、水肿等病变表现,是初步诊断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重要方法。
2.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能更清晰地显示视网膜静脉的充盈时间、血管渗漏等情况。在视网膜静脉阻塞时,可发现静脉回流延迟、血管壁荧光素渗漏、无灌注区等特征性改变,有助于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可用于检查视网膜的厚度、黄斑区的水肿情况等,对于判断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有重要价值,还能辅助评估视网膜静脉阻塞对视网膜结构的影响。
五、治疗与预后
1.治疗
针对基础疾病治疗:如高血压患者需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使血糖稳定在目标范围内,以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减少对视网膜血管的进一步损害。
激光治疗:对于有视网膜无灌注区或出现黄斑水肿等情况的患者,可采用激光光凝治疗。激光光凝可以封闭无灌注区,减少新生血管形成的风险,减轻黄斑水肿等。
药物治疗:可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等,但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病情由医生决定。
2.预后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预后相对较差,尤其是完全性阻塞患者,视力恢复往往不理想,且容易出现黄斑水肿、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视功能。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周边分支阻塞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视力受影响较小;黄斑区分支阻塞患者如果能及时得到合适治疗,部分患者视力可得到一定程度恢复,但如果黄斑水肿等并发症未得到有效控制,也可能导致视力不可逆下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差、基础疾病发生率高,发生视网膜静脉阻塞后要更加密切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严格按照医生要求进行治疗和随访。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疾病的耐受和恢复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更精心的护理和管理。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风险较高,且病情往往相对复杂。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血糖,同时注意监测眼部病变的进展情况。由于高血糖容易导致眼部血管病变进一步加重,所以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和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关键环节之一。
3.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要坚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平稳控制,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对视网膜血管造成不良影响。在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期间,更要密切关注血压变化,因为血压不稳定可能会加重视网膜的出血、水肿等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