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结石有多种症状表现,包括疼痛(肾绞痛、下尿路结石疼痛)、血尿、排尿异常;影像学检查有超声、X线、CT等,各有特点;实验室检查包括尿液分析和血液生化检查;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儿童症状不典型,女性需注意特殊情况,男性尿道结石相对多见,老年人症状不典型且检查需谨慎。
一、症状表现
尿结石患者常见的症状包括:
疼痛:
肾绞痛是上尿路结石常见的表现,多在活动、劳累后发作,疼痛剧烈,常突然发生,可为一侧腰部或上腹部的剧烈疼痛,呈阵发性或持续性,可向同侧下腹部、腹股沟、睾丸或阴唇放射,疼痛发作时患者常辗转不安,难以忍受。例如,根据相关研究,约75%的上尿路结石患者会出现肾绞痛症状。
下尿路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也会引起疼痛,膀胱结石主要表现为排尿突然中断,疼痛放射至阴茎头部及远端尿道,伴排尿困难和膀胱刺激症状;尿道结石则表现为排尿困难,点滴状排尿,伴尿痛,严重时可发生急性尿潴留。
血尿:
多数尿结石患者会出现血尿,可为镜下血尿,也可为肉眼血尿。镜下血尿是指通过显微镜检查尿液发现红细胞增多,肉眼血尿则是尿液呈洗肉水样或血色。血尿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结石在移动过程中损伤肾盂、输尿管、膀胱或尿道黏膜所致。一般来说,活动后血尿更常见,如患者剧烈活动后出现尿液颜色改变,应警惕尿结石可能。
排尿异常:
结石刺激尿路黏膜可引起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如果结石堵塞尿道,还可出现排尿困难,表现为尿线变细、排尿费力,甚至尿潴留。例如,尿道结石患者常因结石梗阻出现明显的排尿困难表现。
二、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超声是筛查尿结石常用的方法之一,可初步了解结石的位置、大小及有无肾盂积水等情况。超声检查方便、无创,对人体基本无辐射,能清晰显示肾脏、输尿管及膀胱内的结石回声。例如,对于肾输尿管结石,超声可发现直径大于2-3mm的结石,且能观察到结石引起的肾盂肾盏扩张情况。但超声检查受肠道气体等因素影响较大,对于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显示可能不够清晰。
X线检查:
腹部平片(KUB)是诊断尿结石的重要方法,约90%以上的尿结石可在X线平片上显影。通过KUB可以了解结石的大小、形态、位置等。不过,尿酸结石等部分阴性结石在X线平片上不显影。静脉尿路造影(IVU)不仅可以显示结石的部位,还能了解肾脏的功能、肾盂肾盏的形态等,对于判断尿路是否存在梗阻及梗阻的程度有重要价值。例如,通过IVU可以观察到结石梗阻导致的肾盂肾盏扩张程度,从而评估肾脏功能状况。
CT检查:
CT检查对于尿结石的诊断准确率很高,尤其是能发现较小的结石以及X线平片不能显示的阴性结石。CT可以清晰地显示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明确结石的位置、大小以及有无并发症等情况。例如,对于怀疑尿结石但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CT检查往往能明确结石的具体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
尿液分析:
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增多,若合并感染,还可出现白细胞增多、尿蛋白阳性等。通过尿液分析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血尿、感染等情况,为尿结石的诊断提供线索。例如,尿中红细胞形态检查有助于鉴别血尿的来源,若为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可能提示结石等泌尿系统局部病变引起的出血;若为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需进一步排查其他肾脏疾病等。
血液生化检查:
血钙、血磷、尿酸、肌酐等指标的检测有助于寻找尿结石的病因。例如,高钙血症常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可导致尿钙排出增加,容易形成钙性尿结石;高尿酸血症可引起尿酸结石;血肌酐升高提示肾功能可能受损,与尿结石引起的梗阻性肾病等有关。
四、不同人群特点
儿童:
儿童尿结石相对少见,但也有发生。儿童尿结石的症状可能不典型,除了可能出现腹痛、血尿外,还可能表现为发热、呕吐等。儿童尿结石的形成可能与先天性尿路畸形、代谢异常等因素有关。在检查方面,超声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方法,对于怀疑有结石的儿童,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检查明确诊断。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诊断和处理尿结石时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女性:
女性尿结石的表现与男性类似,但在一些特殊情况需要注意。例如,女性尿道较短、较宽,尿道结石相对男性少见,但妊娠女性由于激素变化、输尿管蠕动减慢等因素,容易发生输尿管结石。妊娠期间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权衡辐射对胎儿的影响,一般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超声检查等。
男性:
男性尿结石中尿道结石相对女性多见,这与男性尿道较长、有尿道狭窄等解剖特点有关。男性尿结石患者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考虑到尿道解剖结构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尿道结石的取出可能需要特殊的操作方法。同时,男性的生活方式如饮水情况、饮食结构等也与尿结石的发生密切相关,如长期饮酒、高蛋白饮食等可能增加尿结石的发病风险。
老年人:
老年人尿结石的发生可能与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肾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老年人尿结石的症状可能不典型,疼痛可能较轻,血尿也可能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在检查时,需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例如,对于肾功能减退的老年人,选择造影剂等检查时要谨慎,避免加重肾功能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