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功能性肠病,有肠道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功能异常、肠道菌群失调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及性状改变等,依据罗马Ⅳ诊断标准,需排除器质性疾病,治疗与管理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心理调节)、药物治疗及针对儿童、老年、女性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通过综合干预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一、定义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其特征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同时伴有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的改变。
二、发病机制
(一)肠道动力异常
不同患者肠道动力表现有所差异,部分患者存在结肠动力亢进,表现为肠道蠕动加快,容易出现腹泻症状;而另一部分患者可能有结肠动力减退,导致肠道蠕动缓慢,引起便秘。这种肠道动力的异常与肠道神经递质、平滑肌功能等多种因素相关,例如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参与调节肠道动力,当这些神经递质失衡时,就可能引发肠道动力异常。
(二)内脏高敏感性
患者的肠道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的敏感性增高。例如,正常情况下不会引起明显不适的肠道腔内气体或少量粪便,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体内会使其产生明显的腹痛等不适感觉。这种内脏高敏感性可能与肠道感觉神经递质改变、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异常等有关,比如肠道黏膜上的一些受体功能异常,导致对刺激的感知信号传导异常增强。
(三)脑-肠轴功能异常
中枢神经系统对肠道的调控失衡,大脑对肠道的感知、调节功能发生改变。比如患者可能存在情绪应激时,大脑发出的信号影响肠道的运动、分泌等功能,导致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出现或加重。这种脑-肠轴功能异常涉及神经内分泌、神经递质等多方面的复杂调节机制。
(四)肠道菌群失调
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比例与正常人不同。一些研究发现,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内有益菌数量可能减少,而条件致病菌等可能增多。肠道菌群失调会影响肠道的屏障功能、免疫功能以及代谢功能等,例如影响短链脂肪酸等有益代谢产物的产生,进而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诱发肠易激综合征相关症状。
三、临床表现
(一)腹痛
多位于下腹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胀痛、隐痛等,疼痛程度不一。疼痛通常在排便后缓解,部分患者疼痛与进食有关,例如进食后可诱发腹痛。不同患者腹痛的特点可能有所不同,有的患者腹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有的则较为随机。
(二)腹胀
患者常感觉腹部胀满,可在进食后加重。腹胀程度可轻可重,有时会影响患者的食欲和日常生活。
(三)排便习惯改变
1.腹泻型:大便次数增多,可为每天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大便多呈稀糊状或水样,一般无脓血。这种腹泻往往与精神因素等关系密切,比如在紧张、焦虑等情绪状态下容易发作。
2.便秘型:排便困难,大便干结,排便次数减少,每周排便次数明显少于正常情况。
3.混合型:同时具有腹泻和便秘的表现,在不同时间交替出现腹泻和便秘症状。
(四)大便性状改变
除了上述排便习惯改变外,大便的外观也会有变化,比如腹泻型患者大便可呈糊状,便秘型患者大便干结如羊粪状等。
四、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依据罗马Ⅳ诊断标准,具备以下要点:
(一)病程
反复发作的腹痛或腹部不适,最近3个月内每月至少出现3天症状。
(二)伴随症状
1.排便后症状缓解。
2.发作时伴有排便频率改变。
3.发作时伴有大便性状(外观)改变。
(三)排除其他疾病
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排除如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等能引起类似症状的器质性疾病。例如,通过粪便常规、潜血试验、结肠镜等检查来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
五、治疗与管理
(一)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类型进行饮食调整。对于腹泻型患者,应避免食用诱发症状的食物,如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芹菜、韭菜等)在腹泻发作期可能会加重症状,可适当减少摄入;而对于便秘型患者,则需要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2.心理调节:由于精神心理因素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对于存在明显精神心理问题的患者,如焦虑、抑郁等,需要进行心理干预。可以通过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情绪,减轻心理压力,从而改善症状。例如,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引导。
(二)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进行对症用药。例如,对于腹痛明显的患者,可使用解痉剂,如匹维溴铵等;对于腹泻患者,可使用止泻药物,如洛哌丁胺等;对于便秘患者,可使用泻药,如聚乙二醇等。但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且要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等。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在治疗上更倾向于非药物干预,如通过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规律的生活作息等。要注意避免给儿童使用不适合的泻药等药物,因为儿童的胃肠道功能和肝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药物不良反应可能更明显。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避免因学习压力等因素导致症状加重,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心理支持。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情况。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等,在使用一些可能影响心血管功能的药物时要谨慎评估。饮食调整方面要更加注重易消化、营养均衡,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的排便情况,避免因便秘等导致其他并发症。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生理阶段可能症状会有变化,要注意在月经期间的护理和情绪调节。部分女性患者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有关,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激素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同时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到对女性生理周期等的影响。
总之,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诊断和治疗管理的疾病,通过多方面的干预措施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