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出血有呕血、黑便、便血等常见症状,原因包括消化道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肠道肿瘤、肠道炎症性疾病及其他原因等,诊断方法有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若肠胃出血量较多且出血速度较快时,血液可经口腔呕出。呕出的血的颜色取决于出血部位的高低、出血量的多少以及血液在胃内停留时间的长短。例如,上消化道出血时,血液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后,经胃酸作用,可呈咖啡色或暗红色;如果出血量大、速度快,也可能呕出鲜红色血液。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呕血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往往病情较急重,需及时就医。
黑便
是肠胃出血较常见的表现,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液的作用,红细胞被破坏,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大便呈黑色,且便质黏稠,形似柏油,称为柏油样便。黑便的出现通常提示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且出血量一般在50-70ml以上。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饮酒者,本身胃黏膜可能受损伤,更容易出现肠胃出血导致黑便;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人群,黑便可能是溃疡活动导致出血的表现。
便血
下消化道出血时,大便可呈鲜红色、暗红色或果酱样等。如果是直肠、肛门部位的出血,鲜血可附着在大便表面,或便后滴血;如果是结肠部位的出血,血液与大便混合,可能呈现暗红色;小肠出血时,若出血量较少且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大便颜色改变可能不明显,若出血量较多,也可出现暗红色或鲜红色血便。在病史方面,有肠道息肉病史的人群,可能因息肉破裂出血出现便血;有炎症性肠病病史(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的人群,也常出现便血症状,且可能伴有腹痛、腹泻等其他表现。
其他伴随症状
腹痛:肠胃出血时可能伴有腹痛症状。例如,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多有慢性、周期性、节律性上腹痛病史,出血前腹痛可能加重,出血后疼痛可缓解;肠梗阻导致的肠道出血,常伴有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表现;对于儿童,肠套叠是导致肠胃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多表现为突发的剧烈腹痛、呕吐、果酱样血便以及腹部可触及腊肠样包块。
头晕、乏力、心慌等:当肠胃出血量较多时,可导致机体血容量不足,出现头晕、乏力、心慌、冷汗等表现。这是因为出血引起循环血量减少,导致脑部供血不足以及心脏供血不足等。不同年龄人群对血容量不足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敏感,可能更快出现明显的头晕、心慌等症状。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脑血管基础疾病,血容量不足更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肠胃出血的原因
消化道溃疡
胃溃疡: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的慢性溃疡,当溃疡侵蚀周围血管时可引起出血。其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胃溃疡出血可能与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以及长期服用相关药物等因素关系更密切;儿童胃溃疡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发病。
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同样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有关,溃疡侵蚀血管可导致出血。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常见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回流受阻,血管扩张、迂曲,一旦血管破裂则会引起大量出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严重原因之一。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长期大量饮酒导致肝硬化的人群,更易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病毒性肝炎病史的人群,也是肝硬化的高发人群,进而可能引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肠道肿瘤
结肠癌:随着年龄增长,结肠癌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肿瘤生长过程中可侵蚀肠道血管导致出血,多表现为便血,可伴有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直肠癌:也多见于中老年人,主要表现为便血、便频、便细、黏液便等症状,肿瘤侵犯肠道血管引起出血。
肠道炎症性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因素等有关,肠道黏膜出现溃疡、糜烂,导致出血,常伴有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症状,病情可反复发作。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可累及肠道各部位,肠道黏膜溃疡形成可导致出血,表现为腹痛、腹泻、腹部包块、便血等症状。
其他原因
急性胃黏膜病变:多由应激因素引起,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等,胃黏膜出现急性糜烂、出血,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不同人群中,严重创伤患者、接受大手术的患者等更易发生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对于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也可能因应激状态诱发急性胃黏膜病变。
血管畸形:肠道血管畸形可导致出血,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可发生在肠道任何部位,引起间断或反复的出血症状。
肠胃出血的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有无消化系统疾病史(如溃疡病史、肝炎病史等)、近期用药史(是否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有无外伤史、手术史等。对于儿童患者,要询问母亲孕期情况、出生时情况等,了解是否存在先天性肠道畸形等可能导致肠胃出血的因素。例如,询问老年患者是否有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史,因为这可能增加肠胃出血风险;询问儿童患者是否有肠套叠的相关诱发因素等。
体格检查
全面的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肠胃出血的线索。检查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了解患者有无休克表现(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检查腹部体征,如有无腹部压痛、反跳痛、腹部包块等。对于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还需检查皮肤黏膜有无黄疸、蜘蛛痣等,以判断是否存在肝硬化等基础疾病。例如,发现患者有黄疸、蜘蛛痣,提示可能存在肝硬化导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检查腹部发现压痛部位,有助于初步判断出血的可能部位。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情况,判断贫血程度。一般来说,出血后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等会下降。例如,急性大量出血时,血红蛋白可在数小时内开始下降,24-72小时达到最低。
粪便隐血试验:对于少量肠胃出血,粪便外观无明显改变时,粪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有助于发现隐性出血。不同人群中,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人群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有助于监测溃疡是否活动出血;老年人由于胃肠道功能减退等原因,更需关注粪便隐血情况。
凝血功能检查:对于怀疑因凝血功能异常导致肠胃出血的患者,如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等,需要进行凝血功能检查,了解凝血因子、血小板等情况。
内镜检查
胃镜:是诊断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方法,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的黏膜情况,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因,如溃疡、静脉曲张、肿瘤等。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的应用,儿童进行胃镜检查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且要在麻醉等方面进行更谨慎的操作;老年人进行胃镜检查前需要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
结肠镜:用于检查结肠及直肠病变,明确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如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血管畸形等。对于有便血等下消化道出血表现的患者,结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肠道黏膜,并可取活检明确病变性质。
影像学检查
X线钡剂造影:对诊断胃肠道溃疡、肿瘤等有一定价值,但对于急性出血患者一般不作为首选,因为可能影响后续内镜等检查。例如,对于不能耐受内镜检查的患者,可考虑X线钡剂造影,但准确性相对内镜检查稍差。
腹部CT或MRI:有助于发现肠道肿瘤、血管畸形等病变,对于了解腹腔内情况有一定帮助。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的肠胃出血病因诊断,CT或MRI可提供更详细的图像信息。例如,对于怀疑肠道肿瘤且需要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关系时,腹部CT或MRI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