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痉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最常见情况,症状有脐周不固定阵发性腹痛、轻重不一、突发且持续时间不等,伴呕吐、面色改变等;诱因包括饮食、胃肠道、腹部受凉、情绪等因素;诊断靠临床表现评估、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需与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鉴别;非药物干预有腹部按摩、保暖、调整饮食等;特殊人群婴幼儿要密切观察、谨慎用药,儿童要养成良好习惯,成人要分析诱因、及时就诊并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肠痉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最常见情况,症状有脐周不固定阵发性腹痛、轻重不一、突发且持续时间不等,伴呕吐、面色改变等;诱因包括饮食、胃肠道、腹部受凉、情绪等因素;诊断靠临床表现评估、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需与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鉴别;非药物干预有腹部按摩、保暖、调整饮食等;特殊人群婴幼儿要密切观察、谨慎用药,儿童要养成良好习惯,成人要分析诱因、及时就诊并保持良好生活方式。
一、肠痉挛的定义
肠痉挛是由于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是小儿急性腹痛中最常见的情况。
二、肠痉挛的症状表现
1.腹痛特点
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脐周,疼痛部位不固定,这是因为肠道痉挛的部位可能会发生变化。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疼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由于表达能力相对有限,可能会表现出哭闹不安等行为来示意腹痛。
疼痛程度:程度轻重不一,轻度肠痉挛可能只是腹部有轻微的不适感,而重度肠痉挛时疼痛较为剧烈,孩子可能会翻滚、哭闹不止。从生活方式角度看,若孩子近期有剧烈活动后进食等情况,可能会加重肠痉挛引起的腹痛程度。
发作规律:发作突然,持续时间不等,短则几分钟,长则数十分钟。有的孩子可能会反复发作,在一段时间内频繁出现肠痉挛发作的情况。
2.伴随症状
呕吐:部分肠痉挛患儿会出现呕吐症状,这是因为肠道痉挛刺激了胃肠道的神经,引起胃肠道的逆蠕动导致呕吐。对于婴幼儿来说,呕吐可能是比较明显的伴随症状,需要密切观察呕吐物的性状等情况。
面色改变:孩子可能会出现面色苍白的情况,这是由于疼痛刺激导致机体的应激反应,血液循环发生一定变化所致。如果是有基础病史的孩子,如曾有过胃肠道疾病史,面色改变可能会更加明显且需要引起重视。
三、肠痉挛的可能诱因
1.饮食因素
食物过敏或不耐受:例如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食用含有牛奶蛋白的配方奶后可能会引发肠痉挛。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对食物的耐受情况不同,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出现食物不耐受的情况。
进食过快或过饱:孩子如果进食过快,会吞入大量空气,或者一次性进食过多,加重胃肠道负担,从而诱发肠痉挛。在生活方式上,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吃饭速度快、暴饮暴食等都可能成为诱因。
2.胃肠道因素
肠道气体产生过多:肠道内气体积聚过多,如消化不良时食物在肠道内发酵产生过多气体,会引起肠道扩张,刺激肠壁平滑肌收缩,导致肠痉挛。对于有胃肠道疾病史的孩子,如曾经有过肠炎等疾病,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肠道气体产生过多的情况。
肠道寄生虫感染:某些肠道寄生虫如蛔虫等在肠道内活动时,可能会刺激肠道,引起肠痉挛。不同年龄的人群感染肠道寄生虫的几率不同,儿童相对更容易感染肠道寄生虫。
3.其他因素
腹部受凉:孩子腹部保暖不当,受到寒冷刺激后,肠道平滑肌容易发生痉挛。在季节变化时,如秋冬季节,孩子如果穿着过少导致腹部受凉,就容易引发肠痉挛。
情绪因素:过度紧张、焦虑等情绪可能会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导致肠痉挛发生。对于一些学习压力较大的儿童或者情绪容易波动的人群,情绪因素可能成为肠痉挛的诱发因素。
四、肠痉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评估:医生主要根据患儿的腹痛症状、发作特点等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诊断。详细询问孩子的腹痛情况,包括疼痛的部位、性质、发作频率等。例如,通过询问家长孩子近期的饮食情况、是否有腹部受凉等情况来辅助判断。
体格检查:进行腹部体格检查时,一般腹部柔软,可能在脐周有轻度压痛,但无固定压痛点,这是肠痉挛的一个典型体格检查表现。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体格检查的操作方式和重点略有不同,婴幼儿由于不能很好配合,更需要轻柔操作并仔细观察反应。
辅助检查: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殊的辅助检查,但有时为了排除其他疾病,可能会进行血常规、大便常规等检查。血常规主要看是否有感染等情况,大便常规看是否有肠道寄生虫等情况。例如,如果怀疑有肠道感染,血常规中白细胞等指标可能会有异常变化。
2.鉴别诊断
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也会有腹痛症状,但腹痛起始于脐周,之后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血常规中白细胞升高明显。而肠痉挛的腹痛部位不固定,一般无发热等全身症状,可通过这些特点进行鉴别。
肠梗阻:肠梗阻除了腹痛外,还伴有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腹部X线检查可见肠管扩张、气液平面等典型表现,与肠痉挛有明显区别。肠痉挛一般不会出现停止排气排便等肠梗阻的典型表现。
五、肠痉挛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1.腹部按摩
方法:家长可以将双手温暖后,以孩子的脐部为中心,用手掌轻轻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按摩的力度要适中,一般每次按摩10-15分钟左右。对于婴幼儿来说,按摩时要更加轻柔,避免用力过大引起不适。从年龄角度看,不同年龄段孩子腹部按摩的力度和频率需要调整,儿童可以适当增加力度和频率,但以孩子感觉舒适为准。
原理:通过按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出肠道内的气体,缓解肠道痉挛引起的腹痛。按摩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肠道平滑肌的紧张状态。
2.保暖措施
具体做法:可以给孩子使用热水袋保暖,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一般水温控制在40-50℃左右,用毛巾包裹后放置在孩子腹部。对于婴幼儿,还可以给孩子穿上合适的保暖衣物,重点保护腹部。从生活方式角度,在寒冷季节要提醒家长注意孩子腹部的保暖,避免孩子腹部受凉再次诱发肠痉挛。
作用:腹部保暖可以缓解肠道平滑肌的痉挛,因为寒冷刺激会导致肠道平滑肌收缩,保暖后可以使平滑肌松弛,从而减轻腹痛症状。
3.调整饮食
对于婴幼儿: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要注意调整自己的饮食,避免食用容易引起孩子过敏或消化不良的食物,如辛辣、油腻、易产气的食物等。如果是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可以考虑更换为低敏配方奶。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婴幼儿,要避免给孩子食用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冰淇淋、油炸食品等,添加辅食要遵循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
对于儿童及成人: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进食过快、过饱,少吃容易产气的食物,如豆类、碳酸饮料等。调整饮食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预防肠痉挛的发生。
六、特殊人群肠痉挛的注意事项
1.婴幼儿
注意事项:婴幼儿发生肠痉挛时,家长要更加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腹痛情况等。由于婴幼儿不会准确表达疼痛,一旦出现哭闹不止、面色苍白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在护理方面,要注意腹部保暖,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腹部按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而且要避免自行给婴幼儿使用成人的药物来缓解肠痉挛,因为婴幼儿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药物代谢等方面与成人不同,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
原因:婴幼儿自身的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疾病的耐受能力较差,而且药物代谢等方面与成人有差异,所以在处理婴幼儿肠痉挛时要格外谨慎,以确保安全。
2.儿童
注意事项:对于有肠痉挛病史的儿童,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在学校等场所,要提醒孩子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进食等情况。如果儿童频繁出现肠痉挛发作,要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排除其他潜在疾病。
原因: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有助于维持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减少肠痉挛的发作。同时,及时排查其他疾病可以早期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3.成人
注意事项:成人发生肠痉挛时,要注意分析可能的诱因,如是否有近期饮食不规律、情绪波动大等情况。如果肠痉挛频繁发作或者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持续呕吐、便血等,要及时就诊。在生活方式上,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等。
原因:成人虽然相对婴幼儿和儿童有更强的自我感知和应对能力,但一些潜在的健康问题也可能通过肠痉挛表现出来,所以需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及时处理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