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腹泻的原因为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
是引起病毒性腹泻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主要感染婴幼儿,每年秋冬季是发病高峰期。该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进入人体后主要侵犯小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使细胞发生空泡变性、坏死,导致小肠黏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聚而引起腹泻。此外,轮状病毒感染还可使肠黏膜细胞双糖酶活性降低,导致糖类消化吸收障碍,引起渗透性腹泻。
2.诺如病毒
全年均可发病,在寒冷季节高发,人群普遍易感,尤其在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人群密集场所易暴发流行。诺如病毒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也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播。病毒感染后可破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微绒毛,影响肠道的吸收功能,同时刺激肠道蠕动加快,导致腹泻、呕吐等症状。
3.腺病毒
主要感染儿童,其中腺病毒40型和41型与腹泻关系密切。腺病毒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人体,在肠道内繁殖,引起肠黏膜炎症,导致肠道分泌和吸收功能紊乱,从而出现腹泻症状。
4.星状病毒
可感染各年龄段人群,但以婴幼儿和老年人多见。该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可引起小肠黏膜轻度炎症,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