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和胃癌的区别为定义和病理特征、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1.定义和病理特征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指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但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炎症通常局限于胃黏膜的表层,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充血、水肿,可伴有糜烂等表现。
胃癌是指发生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胃腺颈部干细胞。癌细胞具有侵袭和转移的特性,可侵犯胃壁的各层组织,并通过血液、淋巴液等途径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病理上可分为腺癌、鳞癌等多种类型,其中腺癌最为常见。
2.临床表现
慢性浅表性胃炎多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钝痛等,疼痛程度一般较轻,且无明显规律,可在进食后加重或缓解。还可能伴有腹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这些症状通常较为轻微,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影响相对较小。
早期胃癌多数也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程度逐渐加重,且疼痛规律与慢性浅表性胃炎不同,可能持续不缓解或进行性加重。还可能伴有食欲不振、消瘦、乏力、呕血、黑便等症状。当胃癌发生转移时,可出现相应转移部位的症状,如肝转移可引起肝区疼痛、黄疸等。
3.诊断方法
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来确诊。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能够明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此外,还可通过尿素呼气试验等方法检测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胃镜可以清晰地观察胃内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等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还可结合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了解胃癌的分期,判断是否存在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