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结石是上尿路结石,尿结石是包括肾结石等的统称,二者在定义、成分与形成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不同人群表现等方面存在差异,肾结石发生在肾实质或肾盂肾盏,尿结石发病部位涵盖整个泌尿系统,肾结石常见成分及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尿结石不同部位成分有差异及不同形成机制,临床表现各有特点,诊断方法不同,治疗原则因结石情况和部位等而异,不同人群在其发生、发展及治疗上有不同表现。
尿结石:又称尿路结石,是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和尿道结石的统称。发病部位涵盖从肾脏到尿道的整个泌尿系统。
成分与形成机制
肾结石:常见成分有草酸钙、磷酸钙、尿酸、胱氨酸等。形成机制较为复杂,例如草酸钙结石的形成可能与尿液中草酸、钙等物质浓度升高,尿液酸碱度异常等有关,尿液中一些抑制晶体形成的物质减少也会增加草酸钙结石形成风险;尿酸结石与尿酸代谢异常,导致尿液中尿酸浓度过高有关,当尿液pH值较低时,尿酸易形成结晶并聚积成石。
尿结石:不同部位尿结石成分有差异,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的成分部分与肾结石相似,形成机制也与尿液中相关成分代谢异常、尿液理化性质改变等因素有关。比如输尿管结石可能是肾脏形成的结石排入输尿管后停留形成,其形成基础与肾结石类似;膀胱结石除了有肾脏结石掉落的情况外,还与膀胱出口梗阻、感染等因素有关,感染时细菌、坏死组织等可作为核心,促使尿液中的矿物质沉积形成结石。
临床表现
肾结石:较小的肾结石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仅有腰部隐痛、胀痛。较大的肾结石可引起肾区疼痛,疼痛可表现为绞痛,疼痛剧烈,可放射至下腹部、腹股沟、大腿内侧等部位,还常伴有血尿,多为镜下血尿,少数为肉眼血尿,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尿结石:输尿管结石主要症状是肾绞痛和血尿,疼痛程度往往较为剧烈,沿输尿管走行方向放射,同时可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膀胱结石的典型症状是排尿突然中断,疼痛放射至阴茎头部和远端尿道,改变体位后又可继续排尿;尿道结石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点滴状排尿,伴尿痛,严重时可发生急性尿潴留。不同部位尿结石的临床表现有各自特点,但也有一定关联,比如都可能出现血尿,只是不同部位血尿表现形式和伴随症状有所差异。
诊断方法
肾结石:一般通过尿常规检查发现红细胞增多,B超检查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发现肾脏内的结石,能显示结石的位置、大小等;CT检查对于肾结石的诊断更为准确,尤其是对较小的结石或不透X线的结石诊断价值高,还能了解肾脏积水等情况。
尿结石:输尿管结石可通过B超、CT检查发现输尿管内的结石,同时可结合临床表现判断;膀胱结石可通过B超、膀胱镜检查明确,B超可发现膀胱内的强回声团伴声影;尿道结石可通过尿道触诊、X线检查等诊断,尿道触诊有时可触及结石,X线检查可显示尿道内的结石。
治疗原则
肾结石:对于较小的肾结石(直径小于6毫米左右),可通过大量饮水、适当运动促进结石自行排出,也可采用药物辅助排石,如使用α受体阻滞剂等;较大的肾结石可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经皮肾镜取石术、输尿管软镜取石术等治疗。
尿结石:输尿管结石根据结石大小等情况可选择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术等;膀胱结石较小的可经尿道膀胱镜取石或碎石,较大的膀胱结石需开放手术取石;尿道结石较小的可尝试推挤法将结石推入膀胱再按膀胱结石处理,较大的尿道结石需手术取石。不同部位尿结石的治疗方法选择与结石的具体情况相关,总体原则是根据结石部位、大小、患者身体状况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以去除结石、缓解症状、保护肾功能等。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肾结石和尿结石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例如,男性患尿结石的概率相对较高;长期饮水少、尿液浓缩的人更易患尿结石;有代谢性疾病(如高尿酸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病史的人群发生肾结石和尿结石的风险增加。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尿结石相对较少见,若发生需更谨慎处理,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优先考虑对儿童损伤小的治疗方式;老年人患尿结石时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治疗需综合评估,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