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分多血清型,宿主主要为啮齿类动物,传播途径有接触、呼吸道、消化道、虫媒,典型病例病程分发热、低血压休克、少尿、多尿、恢复期五期,儿童需密切监测并避免接触鼠类,成人要早期识别症状且保持居住环境清洁。
一、病原学
流行性出血热由汉坦病毒引起,该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根据病毒抗原性和基因结构不同可分为多个血清型,如汉滩病毒、汉城病毒等,不同血清型所致临床特点有差异。
二、流行病学特征
1.宿主动物:主要为啮齿类动物,如黑线姬鼠、褐家鼠等是我国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接触带病毒的鼠类或其排泄物,病毒可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
呼吸道传播:鼠类排泄物中的病毒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感染。
消化道传播:进食被带病毒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病毒经消化道黏膜感染。
虫媒传播:革螨、恙螨等可作为传播媒介,携带病毒传染给人。
三、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病程具有阶段性,分为五期:
1.发热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全身中毒症状(如头痛、腰痛、眼眶痛等)、毛细血管损伤(如充血、出血、渗出水肿征)。
2.低血压休克期:多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休克表现。
3.少尿期:出现少尿或无尿,伴尿毒症、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
4.多尿期:尿量逐渐增多,此期若处理不当可引发水电解质紊乱等。
5.恢复期:尿量恢复正常,各项症状逐步好转,一般需1~3个月恢复。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病情变化可能较迅速,需密切监测体温、尿量及精神状态等,一旦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且应避免让儿童接触鼠类及其可能污染的环境,防止感染。
成人:需注意早期识别流行性出血热相关症状,如发热伴“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红”(颜面、颈、上胸部潮红)等表现时,应尽早就诊明确诊断,同时在生活中应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减少与鼠类接触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