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疹伤寒主要分为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前者病原体是普氏立克次体,传播媒介是人虱,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10-14天,起病急,有高热等表现;后者病原体是莫氏立克次体,传播媒介是鼠蚤或鼠虱,多见于相关地区夏秋季,潜伏期1-2周,起病较缓,全身症状相对较轻;诊断靠流行病学等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治疗用抗生素,特殊人群感染需特殊关注。
一、流行性斑疹伤寒
1.病原体特点
流行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是普氏立克次体,它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相关,传播媒介主要是人虱。人感染后,立克次体在血管内皮细胞及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繁殖,释放毒素引起发病。
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发病,生活卫生条件差的人群更易感染,寒冷、战争、灾荒等因素可促进流行。
2.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起病急,有高热,体温可达39-40℃,呈稽留热型,伴有头痛、肌肉疼痛(尤以腰部、腓肠肌明显)、结膜充血等症状。发病后4-5天出现皮疹,初为红色斑丘疹,迅速转为暗红色,严重者皮疹可融合,皮疹消退后有色素沉着及脱屑。
可累及神经系统,出现烦躁、谵妄、昏迷等表现;累及心血管系统可出现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还可伴有肝脾肿大等。
二、地方性斑疹伤寒
1.病原体特点
地方性斑疹伤寒的病原体是莫氏立克次体,其传播媒介主要是鼠蚤或鼠虱。鼠类是主要储存宿主,通过鼠蚤叮咬人而传播,人群对其普遍易感,多见于鼠类活动频繁、卫生条件差的地区,夏秋季多见。
2.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2周。起病较缓,发热程度多为中等度热,全身症状相对较轻,皮疹出现时间较流行性斑疹伤寒晚,数量较少,一般1周左右消退,并发症较少见。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感染相关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如外-斐反应(OX19或OX2抗原凝集效价升高)、立克次体分离、核酸检测等。治疗主要是使用四环素类等抗生素。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和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感染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就医;孕妇感染后用药需谨慎,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老年人感染后可能基础疾病较多,病情相对复杂,应加强支持治疗和病情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