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是多见于哺乳期妇女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病因主要为乳汁淤积和细菌入侵,临床表现有局部胀痛红肿热痛等及全身发热寒战等,哺乳期妇女等为高危人群,依据临床表现等诊断,早期未形成脓肿可通过排空乳汁等非药物干预,脓肿形成需切开引流,哺乳期女性需保持乳头清洁等,乳头内陷者孕期可矫正乳头减少风险。
一、定义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见于哺乳期妇女,尤以初产妇最为常见,多发生于产后3~4周。
二、病因
1.乳汁淤积:是最常见的病因,因乳头发育不良(如乳头内陷)、乳汁过多或婴儿吸乳少等原因,导致乳汁不能完全排空,为细菌滋生提供良好环境。
2.细菌入侵: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细菌可经乳头破损或皲裂处侵入,也可直接侵入乳管,上行至腺小叶引发感染。
三、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患侧乳房出现胀痛、局部红肿热痛,随病情进展可形成肿块,数天后可发展为脓肿,脓肿可单发或多发,表浅脓肿可自行破溃,深部脓肿需穿刺才能抽出脓液。
2.全身表现:患者可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炎症反应,体温可高达38~40℃,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
四、高危人群
1.哺乳期妇女:尤其是产后未及时、充分排空乳汁者。
2.乳头发育不良者:如乳头内陷,易导致乳汁排出不畅,增加感染风险。
3.乳汁过多或婴儿吸乳少者:乳汁淤积易引发细菌感染。
五、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若乳房出现红肿热痛等典型表现,结合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必要时行超声检查以判断有无脓肿形成及脓肿位置等。
六、治疗原则
1.非药物干预:早期未形成脓肿时,可通过排空乳汁(如让婴儿多吸吮或使用吸乳器)、局部热敷等缓解症状,促进炎症消退。
2.脓肿形成后的处理:若已形成脓肿,需及时切开引流,排出脓液。
3.抗生素使用:根据病情可选用抗生素治疗,但需避免低龄儿童使用相关药物,哺乳期用药需谨慎,需考虑对婴儿的影响。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哺乳期女性:应注意保持乳头清洁,哺乳前后用温水清洗乳头;及时排空乳汁,避免乳汁淤积;若发生乳头破损或皲裂,需及时处理,防止细菌入侵。
乳头内陷者:孕期可通过适当手法矫正乳头,以利于产后哺乳,减少乳汁淤积及感染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