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有典型和重症表现,诊断依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预防包括防蚊灭蚊和疫苗接种,治疗是支持对症,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
临床表现:
典型登革热:潜伏期一般为3-14天。起病急骤,患者常突然发热,体温可在1-2天内升至39-40℃,部分患者伴有畏寒。同时可出现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等全身症状,还有颜面、颈、胸部潮红等表现,病程中可能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等,还可能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
重症登革热: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严重出血(如消化道大出血等)、休克、重要脏器损伤(如肝、肾等功能损害)等,儿童和老年患者若出现重症表现,病情往往更为凶险,因为儿童的脏器功能发育尚不完善,老年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在面对登革热病毒侵袭时更易出现器官功能的失代偿。
诊断方法: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如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等)、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血清学检查可检测特异性IgM抗体,若阳性有助于诊断;病毒核酸检测可直接检测到病毒核酸,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预防措施:
防蚊灭蚊:改善居住环境,清除蚊虫滋生地,如及时清理积水等。使用蚊帐、蚊香、电蚊拍等防蚊用品,在伊蚊活动频繁时段(如清晨和傍晚)尽量避免外出,若外出可穿长袖衣物、长裤并喷涂驱蚊剂。
疫苗接种:目前有登革热疫苗可供使用,适用于9-45岁且在流行区有感染登革病毒风险的人群,但疫苗接种有一定的适用人群限制和注意事项,如患有严重的急性发热疾病、对疫苗成分过敏等人群不适合接种,接种后仍需做好防蚊措施,因为疫苗不能完全预防所有血清型的登革病毒感染。
治疗原则:登革热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支持对症治疗。对于发热患者,采用物理降温(如湿毛巾擦拭额头等)或合理使用退热药物(但需注意儿童等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优先非药物干预退热);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给予止血等对症处理;对于出现休克等重症表现的患者,需积极进行抗休克等治疗,及时纠正循环衰竭等情况。特殊人群如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各脏器功能,根据其生理特点调整治疗方案;老年患者则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与登革热病情的相互影响,综合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