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由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传播有4种血清型无交叉免疫,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高发,临床表现有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诊断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高热用物理降温等出血需补液止血休克要抗休克,儿童需密切监测体温等,老年人防并发,孕妇需隔离观察母胎。
一、定义与病原体
登革热病是由登革病毒(DENV)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有4种血清型(DENV-1、DENV-2、DENV-3、DENV-4),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伊蚊叮咬感染登革病毒的人后,病毒在蚊体内复制,再叮咬健康人时将病毒传播给他人,人群普遍易感,流行地区以儿童等为高发人群。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登革热:起病急骤,突发高热,可伴头痛、肌肉痛、关节痛,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或出血疹)、出血倾向(如鼻衄、牙龈出血等),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可减少。
2.登革出血热:除典型登革热表现外,有明显出血现象,如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等,伴血小板显著减少、血细胞比容升高等。
3.登革休克综合征:在登革出血热基础上出现休克表现,如血压下降、脉速、皮肤湿冷等,病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四、诊断
需结合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有蚊虫叮咬史等)、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血清学检测(检测登革病毒特异性抗体)、核酸检测(检测病毒核酸)等。
五、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低龄儿童滥用退热药物);出现出血倾向时需补液、止血等支持治疗;对于登革休克综合征患者,需积极抗休克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感染登革热后病情变化较快,需密切监测体温、精神状态及出血等情况,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采用非药物方法控制体温,避免因不当退热处理导致不良后果。
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相对较弱,感染登革热后易并发心肺等器官功能损害,应加强医疗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孕妇:感染登革热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需隔离并密切观察母胎情况,必要时给予相应医疗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