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乳腺炎局部表现为乳房红肿热痛及可触及硬块,全身有发热寒战乏力等,哺乳期为高发人群多因乳汁淤积合并细菌感染及哺乳姿势不当等引发,非哺乳期可因乳腺导管阻塞、外伤等致病,哺乳期以育龄期为主,非哺乳期各龄均可发病,生活方式如哺乳期不科学哺乳、非哺乳期不良习惯及病史如乳腺手术史、导管扩张症史均影响患病风险。
一、急性乳腺炎的局部症状
急性乳腺炎的典型局部表现为乳房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红肿区域可随病情发展逐渐扩大,皮肤温度较周围正常组织升高,触诊时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触及硬块,这是由于炎症导致乳腺组织充血水肿、乳汁淤积或形成脓肿等情况所致。
二、急性乳腺炎的全身症状
患者常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多在38℃~39℃,部分严重者体温可更高,同时可能伴有寒战、乏力等全身不适表现。发热是机体对炎症反应的一种体现,由于细菌感染引发炎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从而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出现发热,而寒战、乏力则是全身炎症反应带来的综合表现。
三、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影响
(一)哺乳期女性
哺乳期女性是急性乳腺炎的高发人群,多因乳汁淤积合并细菌感染引起。哺乳姿势不当、未能及时排空乳汁等生活方式因素易导致乳汁淤积,为细菌滋生创造条件,进而引发炎症。例如,若婴儿吸吮时未将一侧乳房乳汁完全吸空,就可能造成局部乳汁残留,增加患病风险。
(二)非哺乳期女性
非哺乳期女性也可能罹患急性乳腺炎,病因可能与乳腺导管阻塞、外伤、乳腺导管扩张症等有关。如乳腺导管扩张可能导致分泌物排出不畅,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外伤可能使乳腺组织受损,防御能力下降,易受细菌侵袭而发病。
(三)不同年龄因素
哺乳期女性以育龄期为主,是急性乳腺炎的主要发病人群;非哺乳期女性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相对哺乳期发生率较低,不同年龄段非哺乳期女性因自身乳腺生理状态及潜在基础健康状况不同,患病风险及病情表现可能存在差异,不过总体而言,均需关注乳腺健康状况。
(四)生活方式与病史影响
生活方式方面,哺乳期女性若存在不科学的哺乳习惯(如长时间单侧乳房哺乳、哺乳间隔过长等)易增加患病几率;非哺乳期女性若有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可能影响机体免疫力,间接增加患病风险。病史方面,有乳腺手术史的女性,乳腺组织结构改变,局部防御功能可能受影响;有乳腺导管扩张症病史的女性,本身存在乳腺导管异常情况,更易发生急性乳腺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