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弧菌为引起霍乱的病原体分O1群等血清型,通过污染水和食物传播,其产生的霍乱肠毒素致小肠上皮细胞cAMP升高致肠液大量分泌引发剧烈腹泻呕吐等,儿童易现严重脱水需遵儿科补液原则,老年人病情复杂补液需监测相关指标,孕妇要考虑对胎儿影响,诊断靠粪便培养,治疗以补液体电解质为关键支持措施并合理用抗生素。
一、霍乱病毒的定义及分类
霍乱病毒即霍乱弧菌,是引起霍乱的病原体,为革兰氏阴性菌,形态呈弧形或逗点状。其主要有O1群和O139群等血清型,其中O1群又分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O139群是1992年发现的新血清型,均为引发霍乱的主要致病菌。
二、传播途径
霍乱弧菌主要通过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当人摄入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源或未煮熟、受污染的食物后,该菌可在小肠内定植并引发感染。
三、致病机制
霍乱弧菌进入人体后,其产生的霍乱肠毒素会作用于小肠上皮细胞,激活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使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升高,导致肠液大量分泌,超过肠道的吸收能力,从而引起剧烈的腹泻(如米泔水样便)和呕吐,进而导致机体迅速脱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引发休克、酸中毒等危及生命的状况。
四、不同人群感染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霍乱弧菌后更容易出现脱水等严重症状,需密切关注其体液平衡,补液时要严格遵循儿科补液原则,控制补液速度和量,避免因补液不当加重心肺负担等。
老年人:老年人多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等,感染霍乱弧菌后病情可能更复杂,补液时需密切监测心肺功能、电解质等指标,谨慎调整治疗方案。
孕妇:孕妇感染霍乱弧菌后,除考虑自身病情外,还需关注对胎儿的影响,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措施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其他人群:一般人群感染后若不及时治疗,也会因脱水、电解质失衡引发严重后果,而卫生条件差、有不洁饮食史等生活方式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更高,应注重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污染的水源和食物。
五、诊断与治疗原则
诊断:主要依靠粪便培养等实验室检测方法,通过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霍乱弧菌来确诊。
治疗:以补充液体和电解质纠正脱水为关键支持治疗措施,同时可根据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如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等,但需遵循规范用药原则)来缩短病程、减少排菌量,但严禁涉及具体药物服用指导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