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病由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传播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有4种血清型无交叉免疫,传播靠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孳生于室内外积水处,临床表现分普通(急骤起病高热伴头痛等胃肠道症状)和重症(病情进展快有出血倾向、休克及脏器损害),诊断看发病前有流行区居住旅行史及伊蚊叮咬史、符合相应症状、实验室检测抗体和核酸阳性,治疗无特效抗病毒药行支持对症,预防需环境管理清积水、个人防护用驱蚊等、疫苗接种并关注不同人群相关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原学:登革热病是由登革病毒引发,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病毒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存在4种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叮咬进行传播,伊蚊易孳生于室内外积水处,如废弃容器、花盆托盘等。三、临床表现:1.普通登革热:起病急骤,患者多有高热,体温可在1-2日内达39-40℃,伴头痛、肌肉及骨关节疼痛,部分患者出现皮疹,呈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等,还可能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2.重症登革热:病情进展迅速,可出现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衄、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发生消化道出血等,还可能出现休克表现,如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同时可能伴有重要脏器损害等情况。四、诊断: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日左右有登革热流行区居住或旅行史,且有伊蚊叮咬史;2.临床表现:符合登革热相应症状;3.实验室检查:血清学检测可见登革病毒特异性抗体阳性,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等。五、治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对症治疗,如高热时进行物理降温等支持措施,出现出血倾向时进行相应止血等对症处理,对于重症患者需进行抗休克等相应救治。六、预防:1.环境管理:及时清除室内外积水,如定期倾倒花盆托盘积水、清理废弃容器等,破坏伊蚊孳生环境;2.个人防护:外出时穿着长袖衣物、使用驱蚊剂等,减少伊蚊叮咬机会;3.疫苗接种:可通过接种登革热疫苗进行预防,但需根据相关疫苗接种指南选择合适人群接种。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登革热后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感染后需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其病情变化可能较迅速;女性感染后需注意与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区分;有基础病史人群感染登革热可能加重基础病病情,需格外关注基础病控制及登革热相关症状监测;生活方式方面,居住在登革热流行区人群需更注重防蚊等措施;有登革热病史人群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时需警惕重症发生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