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由登革病毒经伊蚊叮咬传播分典型、出血热、休克综合征等表现诊断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来进行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且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基础疾病者各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原体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Denguevirus)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包括4种血清型(DENV-1~DENV-4),不同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伊蚊叮咬感染登革病毒的人后,病毒在蚊体内复制,再叮咬健康人时将病毒传播给他人,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疫情与伊蚊密度、气候等因素相关。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登革热:起病急骤,有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头痛、肌肉及关节痛,部分患者伴皮疹(多为斑丘疹或出血疹)、淋巴结肿大等,病程约1~2周,多数可自行恢复。
2.登革出血热:较少见,除发热、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衄、牙龈出血等)外,可出现血浆渗漏、血液浓缩、血小板减少等,严重时可致休克。
3.登革休克综合征:是登革出血热的严重阶段,表现为血压下降、脉速、皮肤湿冷、烦躁等休克表现,如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四、诊断要点
结合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有伊蚊叮咬史等)、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病毒核酸检测阳性等,血清学检测双份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呈4倍及以上升高可确诊。
五、治疗原则
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包括卧床休息、给予足量水分和营养支持;高热时采用物理降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加重出血的药物);对于登革出血热及休克患者,需积极补液、纠正休克、维持电解质平衡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感染登革热后需密切监测体温、精神状态及病情变化,因儿童病情变化较快,需及时就医评估,优先采用非药物方法控制体温,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老年人:机体免疫力较弱,感染登革热后更易出现重症,需加强病情监测,注意休息与水电解质补充,警惕并发症发生。
孕妇:感染登革热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需加强孕期监测,采取隔离措施,保证充足休息和营养,密切观察母婴状况。
有基础疾病者:如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感染登革热后病情可能更复杂,需在治疗登革热的同时,兼顾基础疾病的管理,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