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持续或反复发作上腹部不适且经胃镜等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相关因素有胃肠动力障碍致食物滞留引发症状、内脏高敏感性使对刺激感知过强、部分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心理因素易引发、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且中青年等人群有不同相关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诱因及症状表现可能因生活方式略有不同、长期饮食不规律等破坏胃肠节律和屏障及缺乏运动影响动力增加风险、既往有胃肠等病史或精神心理疾病史者易发病。
一、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感、早饱感、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等,经胃镜等检查未发现可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二、发病相关因素
胃肠动力障碍:胃排空延迟、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等可导致食物在胃内滞留,引起餐后饱胀、早饱等症状,研究显示约50%-7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胃排空延迟现象。
内脏高敏感性:患者的胃肠道对正常强度的刺激感知过于敏感,如对胃内扩张的感觉阈值降低,即使胃内少量食物也会让患者产生明显的饱胀不适等感觉。
幽门螺杆菌感染:部分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参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约10%-2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幽门螺杆菌后部分患者症状可改善。
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易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约40%-6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问题,如焦虑或抑郁状态,精神心理因素可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干扰胃肠道的正常功能。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青年人群相对多见,可能与该年龄段工作生活压力大、生活方式不规律等因素相关;儿童期也可发病,多与饮食不规律、胃肠道发育不完善及精神心理因素(如学习压力等)有关,但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需尤其注意避免不规范用药,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
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在发病诱因及症状表现上可能因生活方式等略有不同,如女性可能在月经周期等生理阶段受激素影响症状有一定波动。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过度节食、喜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吸烟、酗酒等)会破坏胃肠道正常的消化节律和黏膜屏障,增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风险;缺乏运动也可能影响胃肠动力,导致消化不良症状出现。
病史因素:既往有胃肠疾病史(如胃炎、胃溃疡等)、胆道疾病史等患者,胃肠道功能已存在一定基础问题,更易发生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精神心理疾病史者,其神经调节功能异常,也易引发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