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感染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可侵袭上呼吸道黏膜形成特征性假膜其外毒素可致全身多系统损害该菌为革兰阳性菌有嗜神经性和心肌毒性等特性传播途径为飞沫及接触污染物品咽白喉常见咽部有灰白色不易擦拭假膜伴发热等喉白喉多见于儿童有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等表现鼻白喉常见于婴幼儿有鼻塞流涕等表现诊断靠细菌学检查标本涂片染色镜检等治疗用抗毒素中和外毒素及抗生素杀灭病菌儿童需密切观察呼吸老人要兼顾基础病免疫力低下者病情更严重需加强支持治疗。
一、定义
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感染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主要侵袭上呼吸道黏膜,可形成特征性假膜,同时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可能对全身多系统造成损害。
二、病原体特征
白喉棒状杆菌为革兰阳性菌,具有嗜神经性和心肌毒性等特性,其产生的外毒素是致病的关键因素,可导致细胞坏死、炎症反应等病理改变。
三、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例如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含菌飞沫被他人吸入;也可通过接触被白喉棒状杆菌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如玩具、餐具等。
四、临床表现
1.咽白喉:最为常见,咽部黏膜充血,继而形成灰白色假膜,假膜与黏膜下组织紧密粘连,不易擦拭,强行剥离可引起出血;患者常伴有发热、乏力、咽痛等症状。
2.喉白喉:多见于儿童,喉部及气管黏膜受累可出现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严重时可发生吸气性呼吸困难、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若不及时处理可因窒息危及生命。
3.鼻白喉:常见于婴幼儿,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鼻塞,流浆液性血性鼻涕,鼻孔周围皮肤可因分泌物刺激出现糜烂、结痂,鼻黏膜表面可见假膜。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细菌学检查,通过采集咽拭子、鼻拭子等标本进行涂片染色镜检,若发现白喉棒状杆菌可初步诊断,进一步可通过细菌培养及毒力试验明确是否为产毒菌株以确诊。
六、治疗原则
1.抗毒素治疗:尽早使用白喉抗毒素中和体内游离的外毒素,需注意皮试以避免过敏反应。
2.抗生素治疗: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杀灭白喉棒状杆菌,青霉素为首选药物,疗程一般为7~10天。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由于儿童呼吸道较狭窄,喉白喉时易发生梗阻,需密切观察呼吸情况,必要时需行气管切开等急救措施;同时儿童免疫功能相对较弱,感染后应尽早规范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感染白喉后需注意基础疾病的变化,治疗时需兼顾基础疾病的管理,且抗生素使用需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状况。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感染白喉后病情可能更严重,治疗过程中需加强支持治疗及感染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