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多在产后3-4周发生,表现为乳房红、肿、热、痛及发热等,可通过排空乳汁(频繁哺乳或用吸奶器)、局部护理(早期冷敷、后期热敷)关注全身情况(监测体温、保证休息营养),特殊人群哺乳期女性要注意自身及喂养情况,症状不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
一、急性乳腺炎的识别
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多发生在产后3-4周,常见症状为乳房局部红、肿、热、痛,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初起时可能只是乳房某一区域的胀痛、硬结。这是由于乳汁淤积、细菌入侵等原因引起,哺乳期女性乳汁分泌旺盛,若乳腺导管不通畅,乳汁排出受阻就容易滋生细菌引发炎症。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排空乳汁
频繁哺乳:让婴儿多吸吮患侧乳房,婴儿的吸吮可以有效疏通乳腺导管,促进乳汁排出。一般建议每2-3小时哺乳一次,每次两侧乳房都要交替吸吮,确保乳汁充分排空。例如,研究表明,频繁有效的吸吮能够明显降低急性乳腺炎的发生风险,并且对于已发生的乳腺炎,有助于炎症的消退。
使用吸奶器:如果婴儿不能充分吸吮,可使用吸奶器将乳汁吸净。吸奶器要选择合适的型号,使用时注意清洁,避免造成乳头损伤。吸奶过程中要观察乳房情况,若出现疼痛加剧等不适要及时停止。
局部护理
冷敷与热敷:在炎症早期(一般指发病24小时内)可进行冷敷,用毛巾包裹冰袋,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可以减轻肿胀和疼痛。而在炎症后期,可采用热敷,用温热的毛巾敷在乳房上,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热敷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利于炎症吸收。
三、全身情况的关注与处理
监测体温:哺乳期女性患急性乳腺炎时要密切监测体温,若体温未超过38.5℃,可先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若体温超过38.5℃,且全身症状较明显,如寒战、高热等,需及时就医,但要注意在就医过程中仍要继续排空乳汁,因为乳汁淤积是炎症加重的重要因素。
保证休息与营养:患病期间要保证充足的休息,让身体有足够的能量来对抗炎症。同时要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四、特殊人群(哺乳期女性)的温馨提示
哺乳期女性身体处于特殊时期,在处理急性乳腺炎时要特别注意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婴儿的喂养情况。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因为患病而产生焦虑情绪,焦虑可能会影响乳汁分泌和身体的恢复。同时,要严格遵循上述非药物干预措施,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如乳房出现波动感等,提示可能形成脓肿,需及时就医进行切开引流等治疗,此时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且在治疗期间要咨询医生药物对婴儿是否有影响,在医生指导下决定是否继续哺乳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