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在乳腺导管内的良性肿瘤,好发于40-50岁经产妇的乳腺中央区域大导管,病理特征为导管内上皮细胞增生形成带蒂、有绒毛且富薄壁血管易出血的乳头状突起;临床表现有乳头溢液(多为血性或浆液性)和乳晕区可触及较小软可推动肿块(堵塞导管时增大伴痛但不剧烈);检查方法包括乳腺超声、导管造影、乳管镜检查;治疗主要是手术,单发者行病变导管区段切除,多发且年龄大的可能行单纯乳房切除术;妊娠期、哺乳期、老年女性患该病有不同情况需特殊处理,如妊娠期密切观察、哺乳期综合评估治疗方案、老年女性警惕恶变积极规范治疗。
一、发病部位与病理特征
好发于乳腺中央区域的大导管,多见于40-50岁经产妇。其病理特征为导管内的上皮细胞增生形成乳头状突起,瘤体一般较小,带蒂且有绒毛,富有薄壁血管,所以容易出血。
二、临床表现
乳头溢液:是常见的症状,多为血性溢液,也可呈浆液性溢液。部分患者挤压乳晕区可发现乳头有液体溢出。
肿块:多数患者可在乳晕区触及肿块,肿块一般较小,质地软,有的可推动,当肿瘤堵塞导管时,肿块可能会增大,伴有疼痛等表现,但疼痛一般不剧烈。
三、检查方法
乳腺超声检查:可初步发现乳腺导管内的异常情况,能看到导管扩张以及是否有占位性病变等,但对于较小的病变可能显示不够清晰。
乳腺导管造影:能清晰显示导管内病变的部位、形态等,对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有重要价值,可看到导管内有充盈缺损等表现。
乳管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乳管内的情况,明确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等,还可以进行活检,进一步明确病变的性质。
四、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对于单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可采用病变导管区段切除手术;如果是多发的且年龄较大的患者,为了防止复发或恶变,可能会考虑行单纯乳房切除术。
五、特殊人群情况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现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由于孕期体内激素变化,可能会导致肿瘤增大等情况,需要密切观察,根据具体情况在合适的时机考虑手术等治疗。因为孕期手术需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等因素,一般会选择在妊娠中期等相对安全的时期进行评估和处理。
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发现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要注意与哺乳期乳腺导管扩张等情况鉴别。同时,哺乳可能会影响对肿瘤的观察,而且手术治疗可能会对哺乳产生一定影响,需要在充分评估后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比如手术时机的选择等要综合考虑哺乳需求和肿瘤情况。
老年女性:老年女性患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时,要警惕恶变的可能,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恶变风险相对增加,所以更需要积极进行检查和规范治疗,根据身体整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比如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女性可能更适合积极的手术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