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佝偻病有早期、活动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症状。早期有神经精神症状(易激惹等、枕秃)及初期骨骼改变(颅骨软化、前囟增大闭合延迟);活动期有骨骼改变(头部方颅等、胸部肋骨串珠等、四肢手/足镯、O/X形腿)和肌肉改变(全身肌肉松弛等);恢复期症状减轻消失;后遗症期有残留骨骼畸形,家长需加强护理、合理喂养,及时就医治疗。
神经精神症状:多见于6个月以内,尤其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易激惹、烦闹、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等。因为宝宝汗腺发达,头部多汗,汗液刺激皮肤,使婴儿经常摩擦枕部,导致枕秃。此阶段骨骼改变不明显,但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降低,这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
骨骼改变(初期):部分婴儿可能出现颅骨软化,多见于3-6个月婴儿,是佝偻病最早出现的骨骼体征,用手指轻压枕骨或顶骨后部,有乒乓球样感觉。还有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正常婴儿前囟约1-1.5岁闭合,佝偻病婴儿前囟增大,可延迟至2-3岁闭合。
活动期症状(激期)
骨骼改变
头部:6个月以内婴儿可见颅骨软化;6个月以上婴儿,额骨和顶骨双侧骨样组织增生呈对称性隆起,形成方颅,头型呈方形;前囟增大且闭合延迟;出牙延迟,牙釉质缺乏,易患龋齿。
胸部:多见于1岁左右婴儿,可出现肋骨串珠,表现为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膨大如珠子,以第7-10肋最明显;肋膈沟(赫氏沟),由于膈肌附着处的肋骨受牵拉而内陷,形成一条沿肋骨走向的横沟;鸡胸或漏斗胸,胸廓畸形影响呼吸功能。
四肢:6个月以上婴儿腕、踝部肥厚的骨骺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手、足镯;1岁左右的小儿开始站立和行走后,由于骨质软化,因负重可出现下肢弯曲,形成“O”形腿或“X”形腿。学步前小儿以“O”形腿多见,1岁后行走时可出现“X”形腿。
肌肉改变:全身肌肉松弛,肌张力降低,肌力减弱。患儿坐、立、行等运动发育落后,腹部膨隆如蛙腹。
恢复期症状
经适当治疗后,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血清钙、磷浓度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需1-2个月降至正常水平。骨骼X线改变在治疗2-3周后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厚,骨质密度逐渐恢复正常。
后遗症期症状
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如“O”形腿、“X”形腿、鸡胸等,无临床症状,血生化正常,仅骨骼X线检查可见持久的骨骼畸形。
宝宝患佝偻病时,家长要注意加强护理,多带宝宝户外活动,增加日照时间,但要避免强烈阳光直射。同时,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辅食。对于有佝偻病症状的宝宝,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等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