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和蛲虫病的病原体、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流行特点及防治有所不同,儿童易感染,需关注儿童卫生,培养良好习惯,做好预防和治疗。
蛲虫:蛲虫病的病原体是蠕形住肠线虫,成虫主要寄生于人体回盲部。雌虫在夜间爬出肛门产卵,虫卵污染手、食物或环境后,经手-口途径使人感染。
临床表现方面
蛔虫病: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出现腹痛,疼痛多为脐周隐痛,疼痛无明显规律,可反复发作。还可能伴有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异食癖。严重感染时,蛔虫可在肠道内扭结成团,引起肠梗阻;蛔虫还可移行至胆道等其他器官,引起胆道蛔虫病等,出现右上腹剧烈绞痛等表现。儿童患者严重感染时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出现营养不良、贫血等情况。
蛲虫病:主要症状是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瘙痒,尤以夜间为甚,这是由于雌虫在夜间爬出肛门产卵,刺激局部皮肤所致。患者因瘙痒而搔抓,可引起局部皮肤炎症、破溃等。部分患者可伴有睡眠不安、夜惊、磨牙等神经精神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但一般症状相对较轻,很少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诊断方法方面
蛔虫病:粪便检查发现蛔虫卵是确诊蛔虫病的重要依据,可采用直接涂片法等。此外,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腹痛、呕吐等,结合流行病学史,如是否有生食不洁蔬菜、水果等情况,也有助于诊断。当出现胆道蛔虫病等并发症时,可通过B超等检查发现胆道内蛔虫影等。
蛲虫病:诊断主要依靠夜间在肛门周围查找成虫或虫卵。常用的方法是清晨便前用透明胶纸粘取肛门周围皮肤的标本,镜检查找虫卵。由于蛲虫一般在夜间爬出肛门产卵,所以检查时间宜在夜间入睡后1-3小时进行。
流行特点方面
蛔虫病:在卫生条件较差、粪便管理不善的地区易流行,儿童感染率相对较高,这与儿童卫生习惯较差,如饭前便后不洗手等有关。蛔虫卵在外界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可通过污染土壤、水源、食物等传播。
蛲虫病:在集体生活的儿童机构中易造成传播流行,如幼儿园、学校等。因为蛲虫虫卵抵抗力较强,在室内环境中可存活数周,且通过密切接触、间接接触(如接触被虫卵污染的物品)等方式传播较快。儿童由于自身卫生行为习惯相对较差,且容易在集体环境中相互接触,所以感染率也较高。
防治方面
蛔虫病:预防主要是注意个人卫生,如饭前便后洗手,不生食未洗净的蔬菜、瓜果,不喝生水等。治疗药物常用阿苯达唑等驱虫药。
蛲虫病:预防重点是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剪指甲、不吸吮手指等。患儿的内衣、内裤、床单等应煮沸消毒,以杀死虫卵。治疗可选用阿苯达唑等药物,同时,患儿周围的人群也应进行检查和预防性治疗,以防止相互传播。
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和卫生习惯等特点,更容易感染蛔虫病和蛲虫病,家长应特别关注儿童的卫生状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一旦发现感染,应及时采取规范的防治措施。在生活方式上,要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