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出血热由埃博拉病毒属病毒引发属丝状病毒科含多种亚型扎伊尔型致病性强,病毒呈丝状具高传染性致病性能致人体严重免疫反应及多器官损伤,传播途径有直接接触和气溶胶传播,初期有发热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等症状,进展期有呕吐腹泻皮疹出血倾向等,靠实验室检测结合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诊断,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主要支持对症治疗,预防需隔离患者、医护等做好防护、管理接触者,特殊人群中儿童病情可能更严重需精细护理,医护要遵防护规范关注心理,有基础病史者感染后基础病可能加重需综合考量。
一、定义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属病毒引发的急性烈性传染病,该病毒归属于丝状病毒科,包含扎伊尔型、苏丹型等多种亚型,其中扎伊尔型致病性最强。
二、病原体特点
埃博拉病毒呈丝状形态,具有高度传染性与致病性,能在人体内引发严重的免疫反应及多器官功能损伤。
三、传播途径
1.直接接触传播:主要通过接触被感染者的血液、体液(如唾液、呕吐物、腹泻物等)、分泌物(如汗液、精液等)传播,接触受感染的灵长类等动物的血液、组织等也可感染。
2.气溶胶传播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如患者分泌物形成气溶胶,健康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
四、临床表现
1.初期症状:起病急骤,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乏力、头痛、肌痛、咽痛等症状。
2.进展期表现:随后可出现呕吐、腹泻、皮疹,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腔、牙龈出血等)、多器官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因休克、多器官衰竭等危及生命。
五、诊断方法
主要依赖实验室检测,通过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等手段检出埃博拉病毒核酸或抗原以明确诊断,同时结合流行病学史及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六、治疗原则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支持对症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监测生命体征、纠正凝血功能障碍等,以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及重要器官功能。
七、预防措施
1.隔离患者:对确诊或疑似患者进行严格隔离,防止病毒传播。
2.防护措施:接触患者时,医护人员等需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接触患者体液。
3.接触者管理:对与患者有密切接触的人员进行医学观察,监测其健康状况,若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检测。
八、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感染埃博拉病毒后病情可能更为严重,需加强隔离护理,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及水电解质平衡情况,因其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支持治疗需更为精细,以降低并发症风险。
2.医护人员:需严格遵循防护规范,避免因防护不当感染病毒,同时关注自身心理状态,保障工作中的身心健康,因长期处于高风险环境可能产生心理压力。
3.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患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病情,治疗时需综合考量基础疾病状况,在维持埃博拉出血热相关对症治疗的同时,谨慎处理基础疾病相关的用药及监测等问题,避免基础疾病与埃博拉出血热相互影响导致更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