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症有多种症状表现。黄疸多数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且迅速加重,不同血型不合及新生儿情况有差异;贫血程度因溶血轻重而异;肝脾因髓外造血增强代偿性肿大;胆红素脑病分警告期、痉挛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各期有不同表现,后遗症会严重影响新生儿生活质量。
出现时间与进展:多数新生儿溶血症患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会出现黄疸,且黄疸会迅速加重。这是因为母婴血型不合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增多,胆红素生成过多。例如,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症,黄疸出现时间相对较晚,程度较轻;而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症,黄疸出现早且进展快。对于不同年龄的新生儿,黄疸的表现也有差异,足月儿和早产儿的黄疸程度判断标准不同,足月儿血清胆红素超过12.9mg/dl,早产儿超过15mg/dl则需警惕。
影响因素:新生儿的生活方式,如喂养情况等也会影响黄疸的程度。如果喂养不足,可能导致胎便排出延迟,从而使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加重黄疸。有溶血病史的新生儿再次发生溶血症时,黄疸出现时间会更早,进展更快。
贫血
程度差异:溶血程度不同,贫血表现有所差异。轻度溶血时,新生儿可能仅有轻度贫血;重度溶血时,新生儿面色苍白,贫血症状明显,可出现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等表现。对于早产儿,本身各器官发育不成熟,贫血可能会加重其呼吸循环系统的负担,更容易出现呼吸窘迫等情况。有家族遗传溶血病史的新生儿,发生溶血症时贫血可能更为严重。
肝脾肿大
肿大机制:由于溶血导致髓外造血增强,肝脏和脾脏会代偿性增大。胎儿在子宫内时,肝脏和脾脏就开始参与造血,溶血发生后,这种代偿性造血会使肝脾体积增大。对于新生儿来说,肝脾肿大可能在出生后不久就能被触及。早产儿的肝脾相对更脆弱,肝脾肿大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如压迫周围组织影响呼吸等。有先天性肝脏或脾脏疾病的新生儿,发生溶血症时肝脾肿大的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
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分期表现
警告期:新生儿表现为嗜睡、吸吮反射减弱、肌张力减低等。此时若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对于早产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警告期的表现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有早产史或神经系统发育异常病史的新生儿,发生胆红素脑病的风险更高。
痉挛期:出现抽搐、角弓反张、发热等症状。病情较为严重,抽搐可能频繁发作,角弓反张会使新生儿的身体处于异常姿势。新生儿在痉挛期时,需要密切的监护和紧急的治疗干预,因为这一阶段对神经系统的损伤较大。
恢复期:上述症状逐渐减轻,神经系统功能开始恢复。但恢复过程可能较为缓慢,需要长期的康复观察和干预。对于经历过痉挛期的新生儿,恢复期的康复治疗至关重要,包括营养支持、神经功能康复训练等。
后遗症期:可能遗留手足徐动症、听力减退、智能落后、眼球运动障碍等后遗症。这些后遗症会严重影响新生儿的生活质量,需要长期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措施。有胆红素脑病后遗症史的新生儿,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和相应的康复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