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属抗酸胞内寄生菌主要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传播途径为飞沫和长期密切接触人群易感性低多数感染可靠自身免疫不发病临床表现分结核样型单发边界清红斑斑块神经受累、瘤型广泛浸润性损害结节狮面样神经对称进行性累及多神经及黏膜内脏、界线类介于两者间表现多样、未定类早期淡色斑浅色斑感觉减退细菌学阴性诊断靠临床表现观察、细菌学检查查抗酸杆菌瘤型阳性率高结核样型多阴性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活检看杆菌和炎症细胞治疗采用联合化疗用利福平等遵循早期联合足量规律用药可杀菌控病情防残疾特殊人群中儿童需尽早诊断规范治疗关注神经影响孕妇治疗权衡药物对胎儿影响老年人需考虑肝肾功能调整方案加强护理。
一、病因与病原体
麻风病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该菌为抗酸杆菌,是一种典型的胞内寄生菌,主要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系统。其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长期密切接触传播,但人群普遍对麻风分枝杆菌易感性较低,多数人感染后可依靠自身免疫力抑制病菌生长而不发病。
二、临床表现分型
1.结核样型(TT):皮肤损害常为单发、边界清晰的红斑或斑块,局部感觉减退或消失,受累神经(如尺神经、腓总神经等)可增厚、变硬,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如手指下垂等,但一般不累及黏膜和内脏。
2.瘤型(LL):皮肤表现为广泛的浸润性损害、结节,面部皮肤弥漫增厚呈“狮面”样,眉毛、睫毛可逐渐脱落,神经损害呈对称性、进行性,可累及多个神经,晚期可出现眼、鼻、喉等黏膜受累及内脏损害。
3.界线类(BL、BB、BT):临床表现介于结核样型和瘤型之间,皮肤损害多样,神经损害、黏膜及内脏受累情况随具体亚型不同而有差异。
4.未定类(I):为麻风病的早期表现,皮肤可出现少量淡色斑或浅色斑,轻度感觉减退,神经症状不明显,细菌学检查多为阴性。
三、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观察:依据皮肤损害特征、神经受累表现等初步判断。
2.细菌学检查:取皮肤刮片或组织液涂片,抗酸染色查找麻风分枝杆菌,瘤型患者细菌检查阳性率高,结核样型多为阴性。
3.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皮肤活检,观察组织内麻风分枝杆菌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有助于明确分型。
四、治疗原则
采用联合化疗方案,常用药物包括利福平、氨苯砜、氯法齐明等,需遵循早期、联合、足量、规律用药原则。治疗可有效杀灭病菌,控制病情进展,防止残疾发生。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麻风病时,因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病情可能进展较快,需尽早诊断并规范治疗,密切关注皮肤及神经症状变化,及时干预以减少神经损害导致的生长发育影响。
孕妇:孕妇感染麻风病时,治疗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应在专业医生评估下选择对胎儿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避免盲目用药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麻风病时,需考虑其肝肾功能减退等生理特点,用药时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根据个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关注基础疾病对麻风病治疗的影响,加强护理以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