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引起的手部湿疹因接触致病性真菌引发,常见于常接触水等人群,临床表现有红斑等伴瘙痒,靠临床表现结合真菌学检查诊断,治疗分抗真菌和保护皮肤屏障,预防要保持手部干燥清洁及减少危险因素接触,儿童需温和干预并谨慎选药,女性要注意手部护理,老年人需结合保湿与抗真菌治疗并关注基础健康。
一、定义与病因
真菌引起的手部湿疹是手部皮肤因感染致病性真菌(如皮肤癣菌等)而引发的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主要与接触致病性真菌相关,常见于经常接触水、潮湿环境或手部皮肤屏障受损人群,如家庭主妇因频繁接触水与清洁用品、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等,易使手部皮肤感染真菌并诱发炎症反应。
二、临床表现
患者手部可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脱屑、皲裂等表现,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皮损多单侧发生或双侧对称分布,病情迁延不愈时可导致手部皮肤增厚、粗糙。通过真菌镜检或真菌培养可发现致病真菌,这是与非真菌性手部湿疹鉴别诊断的关键依据。
三、诊断
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真菌学检查进行诊断。首先观察手部皮肤的典型皮损特征,如红斑、水疱等,同时进行真菌镜检,取皮损处鳞屑等标本在显微镜下查找真菌菌丝或孢子,或进行真菌培养明确致病真菌种类,以此确诊真菌引起的手部湿疹,并与其他原因导致的手部湿疹相区分。
四、治疗
(一)抗真菌治疗
使用抗真菌药物抑制或杀灭致病真菌,如外用抗真菌药膏(常见的有咪康唑、酮康唑等),通过局部涂抹发挥抗真菌作用,改善手部真菌感染状况,从而缓解炎症反应。
(二)皮肤屏障保护
在抗真菌治疗基础上,需注意保护手部皮肤屏障,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如肥皂、洗涤剂等),可使用温和的保湿剂保持手部皮肤湿润,有助于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促进病情恢复。
五、预防
(一)保持手部干燥清洁
日常生活中,接触水后应及时擦干手部,尤其在洗手后务必彻底干燥,减少真菌滋生的潮湿环境;定期清洁手部,保持手部卫生。
(二)减少危险因素接触
避免长时间接触可能污染真菌的物品,如公共浴室、游泳池等潮湿场所的物品;从事易接触水或刺激性物质工作的人群,可佩戴手套防护,降低手部皮肤感染真菌的风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皮肤较为娇嫩,若发生真菌引起的手部湿疹,应优先采用温和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保持手部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等。选择抗真菌药物时需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皮肤产生过度刺激的药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儿童适用的抗真菌制剂。
(二)女性
女性尤其是家庭主妇,因日常接触水和清洁用品较多,更需注意手部护理。应避免频繁接触刺激性强的清洁产品,接触后及时护肤,若出现手部湿疹相关症状,需及时排查真菌因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以减少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三)老年人
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减退,手部湿疹合并真菌感染时,需更加注重手部保湿与抗真菌治疗的结合。同时,应关注基础健康状况,若有其他慢性疾病可能影响皮肤修复,需综合管理,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皮肤反应,确保治疗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