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旧性肺结核CT表现包括病灶形态(有纤维条索状影、结节状病灶、钙化灶)、病灶分布(好发于双肺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不同人群分布有一定特点)、病灶密度(不均匀,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周围结构改变(可有胸膜增厚、粘连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及相关影响)。
一、陈旧性肺结核CT表现之病灶形态
陈旧性肺结核在CT上常见的病灶形态有多种。其一为纤维条索状影,这是由于结核病灶在修复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替代了受损的肺组织,表现为走行不规则的条索状高密度影,边界相对清楚,这是因为纤维组织的密度高于正常肺组织,在CT图像上呈现为高密度表现。其二是结节状病灶,结节的大小不一,可为粟粒样结节或稍大的结节,结节的密度较高且不均匀,这是因为结核病灶在修复过程中形成的钙化、纤维化等多种病理改变混合存在导致密度不均。其三是钙化灶,表现为高密度的点状、斑片状或团块状影,边界清晰锐利,这是因为结核病灶中的钙盐沉积,钙的密度很高,在CT上呈现为高密度影。
二、陈旧性肺结核CT表现之病灶分布
病灶分布多有一定特点,好发于双肺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这与肺部的解剖结构和结核菌的易感性有关,上叶尖后段和下叶背段血流相对缓慢,是结核菌容易定植的部位。在儿童中,由于其免疫系统和肺部发育特点,陈旧性肺结核的病灶分布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仍可能遵循在肺尖段等相对特定区域分布的规律;对于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可能会因为吸烟对肺部微环境的影响,使得陈旧性肺结核的病灶分布在CT上有一定的表现特点,但本质上还是基于结核菌感染的基础;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史的人群,陈旧性肺结核的病灶分布可能会受到原有肺部病变的影响,需要结合具体病史进行综合判断。
三、陈旧性肺结核CT表现之病灶密度
病灶密度不均匀是常见表现,除了上述提到的钙化灶区域密度高之外,还可能存在一些密度相对较低的区域,这是因为病灶内既有纤维组织、钙化等高密度成分,又有一些残留的含气间隙或未完全修复的病灶成分。在不同年龄人群中,由于年龄导致的肺部组织特性不同,陈旧性肺结核病灶的密度表现可能会有差异,例如儿童肺部组织相对柔软,病灶密度的显示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对于女性和男性,在一般情况下,陈旧性肺结核病灶密度的CT表现并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仍需结合个体情况分析;生活方式中吸烟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肺部的密度表现,但对于陈旧性肺结核病灶密度本身,主要还是由结核病灶的病理改变决定。
四、陈旧性肺结核CT表现之周围结构改变
病灶周围可能会有胸膜改变,如胸膜增厚、粘连等。胸膜增厚表现为胸膜厚度增加,粘连则表现为胸膜与肺组织之间的牵拉等改变,这是因为结核病灶的炎症刺激导致胸膜发生反应性改变。在儿童中,胸膜改变相对成人可能较轻,但也需关注;对于有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等生活方式的人群,可能会因为胸部活动等因素影响胸膜改变的程度;有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陈旧性肺结核伴发的胸膜改变可能会对心肺功能产生一定影响,需要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