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流行性出血热应尽早隔离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启动规范治疗各期治疗要点包括发热期用抗病毒药控制感染卧床休息等减轻外渗物理降温等改善中毒症状低血压休克期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少尿期遵循稳促导透原则多尿期补充水电解质防感染恢复期增活动量补营养定期复查特殊人群儿童需遵儿科剂量标准老人关注脏器功能孕妇综合权衡母婴情况选用药物支持对症治疗中出血用止血药感染用无肾毒性抗生素加强营养支持。
一、早期诊断与隔离
一旦怀疑流行性出血热,应尽早将患者隔离,避免病原体传播。早期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如疫区暴露史)、临床表现(发热、出血倾向、肾脏损害等)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特异性抗体检测等),需及时明确诊断以启动规范治疗。
二、各期治疗要点
(一)发热期
1.控制感染: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等,早期应用有助于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病情。
2.减轻外渗:卧床休息,输注平衡盐液等补充血容量,改善循环,减轻血管通透性增高引起的外渗表现。
3.改善中毒症状:高热时可采用物理降温,避免强烈退热药物导致大量出汗引发休克,中毒症状明显者可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辅助治疗。
(二)低血压休克期
此期关键是迅速补充血容量,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常用晶体液(如平衡盐液)、胶体液(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扩容,同时纠正酸中毒,根据血压情况调整补液速度和剂量,维持血压稳定。
(三)少尿期
遵循“稳、促、导、透”原则。“稳”即稳定内环境,严格控制入液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促”为使用利尿剂促进排尿,如呋塞米等;“导”指通过导泻(如甘露醇口服)促进体内毒性物质排出;“透”则是对明显尿毒症、高血容量综合征等患者及时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
(四)多尿期
此期需补充足够水分和电解质,以口服为主,静脉补充为辅,防止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同时注意预防继发感染,加强护理,观察尿量及肾功能变化。
(五)恢复期
逐渐增加活动量,补充营养,可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促进机体恢复。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监测身体恢复情况。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治疗时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剂量标准,避免使用可能损害肾脏等脏器的药物,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变化,加强护理,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二)老年人
老年人脏器功能减退,对病情耐受能力差,治疗中需密切关注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补液时需注意速度和量的把控,防止诱发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用药需谨慎评估药物对脏器的影响。
(三)孕妇
孕妇患流行性出血热时,需综合权衡母婴情况,治疗中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加强胎儿监测,必要时在多学科协作下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四、支持对症治疗
无论处于哪一期,均需注重支持对症治疗,维持各脏器功能正常。如出现出血表现,可使用止血药物;合并继发感染时,合理选用抗生素,但需避免肾毒性药物;加强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机体能量需求,促进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