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和急性蜂窝织炎的区别
丹毒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诱因有足癣等,表现为起病急、全身及局部症状,病理有真皮水肿等;急性蜂窝织炎致病菌多样,诱因是皮肤软组织损伤,表现为局部红肿胀痛等,病理是疏松结缔组织急性化脓性炎症;治疗上丹毒需卧床等,选青霉素等,急性蜂窝织炎早期物理治疗,选敏感抗生素,脓肿时切开引流,不同人群治疗有差异。
一、病因方面
1.丹毒:主要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细菌多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细微损伤侵入,如足癣、口腔溃疡等是常见诱因,糖尿病患者因皮肤局部抵抗力降低也易患丹毒。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发病,生活中足部卫生状况差、皮肤有破损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增加患病风险,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者发病风险更高。
2.急性蜂窝织炎:致病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也可由大肠杆菌或其他型链球菌引起,皮肤或软组织损伤是常见诱因,如擦伤、割伤等,外伤后皮肤屏障破坏,细菌容易侵入引发感染。各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中不注意皮肤防护、有皮肤外伤等生活方式易致发病,有皮肤破损病史者更易患病。
二、临床表现方面
1.丹毒:起病急,常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局部表现为片状微隆起的皮肤红斑、色鲜红、界限清楚,有的可起水疱,压痛明显,好发于下肢及面部,下肢丹毒患者因下肢淋巴回流影响,常反复发作导致淋巴水肿,甚至发展为象皮肿,不同年龄人群症状表现无本质差异,但儿童可能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女性若有足部皮肤问题如足癣,更易引发下肢丹毒。
2.急性蜂窝织炎: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病变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进展迅速,严重时中心可出现缺血坏死,深部蜂窝织炎表面皮肤红肿不明显,但有局部水肿和深部压痛,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等,各年龄、性别均可发病,儿童皮肤薄嫩,感染扩散相对较快,男性若从事体力劳动易有皮肤外伤,增加患病风险。
三、病理特点方面
1.丹毒:病理表现为真皮高度水肿,血管及淋巴管扩张,真皮内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周围组织炎症改变。不同年龄人群病理过程无本质不同,但儿童免疫系统尚不完善,炎症反应可能相对更剧烈。
2.急性蜂窝织炎:病理是皮下、筋膜下、肌间隙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组织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组织水肿,后期可形成脓肿。各年龄人群病理改变相似,但老年人群因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弱,炎症恢复可能相对缓慢。
四、治疗原则方面
1.丹毒:一般需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首选青霉素类药物治疗,如青霉素G,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等其他抗生素,局部可采用50%硫酸镁溶液湿敷等对症处理,不同年龄患者用药需考虑药物代谢等差异,儿童用药需根据体重等调整剂量,孕妇用药需谨慎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
2.急性蜂窝织炎:早期可采用局部热敷、中药外敷等物理治疗,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耐酶青霉素类,形成脓肿时需切开引流,儿童治疗时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老年患者要关注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抗生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