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热病由黄热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等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分轻型和重型,诊断靠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预防可通过疫苗接种和防蚊,治疗主要是支持对症治疗,特殊人群需个体化护理。
一、黄热病的定义
黄热病是由黄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二、病原学
黄热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该病毒对热、常用消毒剂等敏感。
三、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主要是感染黄热病毒的人及非人灵长类动物。在城市型黄热病中,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在丛林型黄热病中,受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是城市型黄热病的主要传播蚊种。病毒通过伊蚊叮咬从感染源传播给人类或其他动物。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的人群易感性无显著差异,但长期生活在黄热病流行区的人群可能因既往感染或接种疫苗而具有一定免疫力,而从未感染过且未接种疫苗的人群易感性较高。有基础病史的人群感染后可能病情相对较重,需密切关注。
四、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一般为3-6天,最短3天,最长13天。
2.临床类型
轻型:发热,体温38-39℃,伴有头痛、背痛、全身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病程通常2-4天,易被误诊为流感等其他疾病。
重型:病程可分为感染期、缓解期和中毒期。感染期出现高热、寒战、头痛、腰痛等严重全身症状;缓解期体温短暂下降,症状有所减轻,但随后进入中毒期,出现黄疸、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点瘀斑等)、蛋白尿、休克等严重表现,病死率较高。
五、诊断方法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有黄热病流行地区旅居史或被伊蚊叮咬史。
2.实验室检查
病毒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患者血液等标本中的黄热病毒核酸,可早期快速诊断。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特异性IgM抗体、中和抗体等进行诊断。一般发病4-5天即可检测到IgM抗体,中和抗体检测可用于回顾性诊断及疫苗接种效果评估等。
病毒分离:从患者血液等标本中分离病毒,但操作复杂,一般在专业实验室进行,且需要严格的生物安全防护。
六、预防措施
1.疫苗接种:接种黄热病疫苗是预防黄热病最有效的措施。疫苗接种适用于1岁以上到60岁以下的人群,在黄热病流行区旅居或生活的人群、前往黄热病流行区的旅行者等应接种疫苗。有基础病史的人群接种疫苗前需咨询医生,评估接种风险和获益。
2.防蚊措施:在黄热病流行地区,应使用蚊帐、驱蚊剂等防止伊蚊叮咬。居住环境要安装纱窗、纱门等防蚊设施,减少伊蚊接触机会。
七、治疗原则
目前黄热病尚无特效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是支持对症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针对高热进行合理的降温处理(但需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等,避免不恰当的降温措施对特殊人群造成不良影响),对出现出血、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如输血、抗休克等治疗。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需更加密切监测病情变化,给予个体化的支持对症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