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腹泻由多种病毒引起,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常见,有相应传播途径,发病机制是病毒致肠绒毛细胞受损致腹泻等症状,临床表现分婴幼儿和成人情况,诊断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对症支持,预防要注意个人、食品饮水安全等,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预防和治疗。
常见致病病毒及传播途径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易造成暴发流行。
诺如病毒:也是引起病毒性腹泻的常见病毒,传播途径多样,包括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等。全年均可发生,冬季为高发季节,在学校、养老院、医院等人群密集场所易引起聚集性疫情。
发病机制
病毒侵入人体后,主要在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内复制,导致肠绒毛细胞受损、脱落,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正常情况下,肠道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与分泌处于平衡状态,当肠绒毛细胞受损后,吸收功能下降,同时分泌增加,从而引起腹泻,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
临床表现
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起病较急,常伴有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左右,随后出现腹泻,大便次数多,每日可达数次至十余次,大便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如精神萎靡、眼眶凹陷、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等。
成人诺如病毒腹泻:起病急骤,主要症状为腹泻和呕吐,腹泻为水样便,呕吐多为胃内容物,可伴有腹痛、恶心、头痛、乏力等症状。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多数患者在2-3天内即可恢复,但也有少数体质较弱的成人可能出现较严重的脱水等情况。
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腹泻、呕吐等症状,结合发病季节、人群聚集等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可见少量白细胞,红细胞一般少见。
病毒检测:可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粪便中的病毒颗粒,或采用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粪便中的病毒抗原,还可通过核酸检测(如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来明确是否为病毒性腹泻及具体的病毒类型。
治疗与预防
治疗:目前对于病毒性腹泻尚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对于腹泻、呕吐引起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口服补液盐,严重者需静脉补液。同时,要注意休息,饮食上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
加强食品和饮水安全管理,不吃生冷食物,不喝生水,对食物要充分煮熟煮透。
对于托幼机构、学校等场所,要做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及时对被污染的物体表面、玩具等进行消毒处理。
接种疫苗是预防轮状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如轮状病毒疫苗可用于6-32周龄的婴儿预防轮状病毒肠炎。
对于特殊人群,如婴幼儿,由于其自身免疫力较低,更容易受到病毒性腹泻的影响,在预防方面要特别注意其生活环境的卫生和饮食卫生;对于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一些基础疾病,发生病毒性腹泻后更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要密切关注其身体状况,一旦出现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等),感染病毒性腹泻后病情可能更严重,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支持治疗和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