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及儿童夜惊的发生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睡眠周期紊乱、心理因素、遗传因素和疾病因素等有关,当宝宝出现夜惊时家长要冷静安抚,频繁发生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早产儿等特殊人群更要密切关注。
一、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一)生理基础
婴儿时期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皮层发育尚不完善,大脑对皮层下中枢的抑制功能较差,容易出现泛化性的神经冲动发放,在睡眠过程中可能引发夜惊。新生儿出生后的前几年,大脑皮层的抑制机制逐步建立,一般到3-4岁时,夜惊的发生率会明显降低,这与神经系统的逐渐成熟密切相关。
(二)年龄因素影响
新生儿及小婴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极不成熟,相对更容易出现夜惊情况,随着月龄增长到幼儿期,神经系统发育有一定进展,但仍可能因个体差异出现夜惊。一般来说,3-12岁儿童是夜惊相对高发的年龄段,之后随着神经系统进一步完善,夜惊现象会逐渐减少。
二、睡眠周期紊乱
(一)睡眠阶段特点
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婴儿的睡眠周期较短且转换频繁。在NREM睡眠的深睡阶段,身体处于深度放松状态,而夜惊通常发生在NREM睡眠的特定阶段。当睡眠周期转换过程中出现异常,大脑的神经调控失衡时,就可能引发夜惊。例如,婴儿从深睡眠向浅睡眠转换时,如果神经传导调节不当,就容易出现夜惊表现。
(二)生活方式影响
白天过度兴奋、疲劳等生活方式因素会干扰婴儿的睡眠周期。比如,婴儿白天参加了过于刺激的活动,或者玩耍时间过长导致过度疲劳,都可能打乱正常的睡眠周期,增加夜惊发生的概率。对于年龄稍大的幼儿,如果白天观看了过于惊悚的动画片等,也可能影响夜间睡眠周期,引发夜惊。
三、心理因素
(一)情绪压力
幼儿在生活中可能面临一些心理压力源,如与亲人分离、新环境适应问题等。例如,刚上幼儿园的宝宝,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际交往等情况,可能会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这些情绪在睡眠中可能以夜惊的形式表现出来。研究发现,有心理压力体验的儿童夜惊发生率高于心理压力较小的儿童。
(二)年龄与心理发展关联
不同年龄阶段的宝宝心理发展特点不同,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来源也不同。婴幼儿主要可能因与主要照料者的分离等产生情绪问题,而幼儿期可能因社交、适应新环境等出现心理压力,这些心理因素都可能通过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等引发夜惊。
四、其他因素
(一)遗传因素
有研究表明,夜惊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夜惊病史,宝宝发生夜惊的可能性相对较高。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调控等方面,增加宝宝夜惊的发生风险。
(二)疾病因素
某些疾病也可能诱发夜惊,如发热性疾病,在发热过程中,体温变化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导致夜惊发作;还有一些神经系统疾病等,但相对较为少见。当宝宝患有这些疾病时,需要密切关注睡眠情况,若出现夜惊需综合考虑疾病因素对睡眠的影响。
当宝宝出现夜惊时,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过度惊慌刺激宝宝。可以轻轻安抚宝宝,尽量保持环境安静。同时,要注意观察宝宝夜惊发生的频率、伴随症状等情况,若夜惊频繁发生且影响宝宝睡眠和生长发育等,建议及时就医,进一步排查可能存在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特殊人群如早产儿等,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相对更不成熟,更要密切关注夜惊情况,加强护理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