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小叶为中心的肉芽肿性炎症疾病,病因不完全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等有关,多见于生育期女性,表现为乳房肿块等,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治疗有手术和药物等方法,育龄女性和哺乳期女性患病需特殊处理。
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有研究认为,可能是由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异常,导致脂质成分进入小叶间质,引发了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形成肉芽肿性炎症。例如,有学者发现患者体内存在针对乳腺组织的自身抗体,提示自身免疫因素在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感染因素也可能参与其中,不过目前证据尚不充分。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多见于生育期女性,尤其是30-40岁的经产妇较为常见,但也可见于未婚女性等其他年龄段人群。
症状表现:患者多以乳房肿块为首发症状,肿块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界限多不清楚,部分患者可伴有乳房疼痛,疼痛程度不等。随着病情进展,肿块可能会出现红肿、破溃等表现,破溃后可形成窦道或瘘管,长期不愈合。有些患者还可能伴有低热、乏力等全身症状,但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可发现乳腺内的低回声肿块,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可有周围组织的浸润表现。
乳腺X线摄影:可见乳腺内有片状或结节状致密影,边缘模糊,部分患者可能会有微钙化等表现,但特异性相对不如超声。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显示病变的范围和形态有较好的价值,能更清晰地观察到乳腺组织内的肉芽肿性病变情况。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粗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见乳腺小叶结构破坏,小叶内及小叶周围有肉芽肿形成,肉芽肿中心为坏死物质,周围有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等,可伴有淋巴细胞浸润等表现。
治疗原则
手术治疗:对于局限的肿块,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手术需注意完整切除病变组织,避免残留,否则容易复发。对于已经形成窦道或瘘管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扩大切除,并处理相关的窦道、瘘管结构。
药物治疗:部分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辅助治疗,但需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使用,因为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且需要权衡利弊。例如,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引起血糖升高、骨质疏松等不良反应,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对于有感染迹象的患者,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但抗生素的使用需要依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来合理选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育龄女性:如果处于备孕或妊娠期发现患有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需要谨慎处理治疗方案。因为治疗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所以需要与妇产科、乳腺外科等多学科会诊,综合评估病情,选择对妊娠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例如,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手段,如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优先考虑手术切除局限病变,且手术时机的选择要兼顾妊娠和疾病治疗的需求。
哺乳期女性:哺乳期发生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时,需要注意哺乳的影响。一方面,炎症可能会影响乳汁的分泌和质量,另一方面,哺乳过程可能会对病变部位产生刺激,导致病情加重。此时需要停止患侧乳房的哺乳,但要注意定期挤出乳汁,保持乳腺导管通畅,同时积极进行乳腺炎的治疗,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药物对婴儿的影响,必要时可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或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