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由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繁殖产毒引发的全身性感染综合征,致病菌有细菌(如金黄葡萄球菌等)和真菌(如白色念珠菌等),宿主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患,病原体突破体表屏障等防御系统大量繁殖释毒激活炎症反应,致全身有发热等症状、局部有原发感染灶、严重时出现感染性休克等,靠血常规、血培养及影像学诊断,治疗分抗感染(依结果选敏感药)和支持对症,新生儿症状不典型需早检治,老年人易被基础病掩盖要考虑肝肾功能,免疫力低下者需防感染源尽早就诊。
一、定义
败血症是由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发的全身性感染性综合征,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等多种微生物。
二、病因
1.致病菌因素:常见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细菌,以及白色念珠菌等真菌,不同人群易感染的致病菌有差异,如新生儿易感染B族链球菌等。
2.宿主因素: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患败血症,如新生儿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老年人因机体功能衰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如接受器官移植后需长期用免疫抑制剂者)、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其机体防御功能减弱,易受病原体侵袭引发感染并发展为败血症。
三、发病机制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突破皮肤、黏膜等体表屏障及机体的吞噬细胞、体液免疫等防御系统,在血液循环中大量繁殖,进而释放毒素,如内毒素、外毒素等,这些毒素可激活机体的炎症反应系统,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微循环障碍等,严重时可进展为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四、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多有发热(可表现为高热或低热)、寒战、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等,新生儿败血症可能体温不升、反应差、拒奶等。
2.局部感染表现:存在原发感染灶,如皮肤感染时可见局部红、肿、热、痛,肺部感染时可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
3.严重表现:病情进展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可出现皮肤瘀斑、出血等)、多器官功能障碍(如肝肾功能损害等)。
五、诊断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血培养是确诊败血症的关键,若血培养检出致病菌可明确诊断,但血培养需在使用抗生素前进行以提高阳性率。
2.影像学检查:根据感染部位可能需进行胸部X线、超声等检查,辅助判断有无肺部感染、脓肿等情况。
六、治疗原则
1.抗感染治疗:依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细菌感染常用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真菌感染者选用抗真菌药物,尽早开始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是关键。
2.支持对症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休克(如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对于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者需进行相应的器官功能支持治疗。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由于新生儿免疫系统不完善,败血症症状常不典型,需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体温等情况,一旦怀疑应尽早进行血培养等检查,及时抗感染治疗,且要注意新生儿用药的特殊性,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多合并基础疾病,败血症发生时易被基础疾病掩盖症状,应加强监测,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在抗感染治疗时需考虑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免疫力低下人群:此类人群需注意避免接触感染源,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若发生感染需尽早就诊,抗感染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预防感染进一步恶化发展为败血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