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的症状包括消化系统症状如腹胀及上腹部不适、腹痛、恶心呕吐,全身症状如消瘦乏力、低血压心悸等,还有体征表现如腹部触诊压痛不固定随体位改变、可见胃型及蠕动波且常伴其他脏器下垂。
消化系统症状:
腹胀及上腹部不适:患者多有腹部饱胀感、沉重感、压迫感。尤其是进食后症状更加明显,因为进食会加重胃的负担,导致胃下垂情况相对更突出。比如,进食较多量的食物后,上腹部饱胀感会加剧,这是因为胃下垂时胃的容纳及消化功能受到影响,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相对较长,从而引起腹胀等不适。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可能因体质等因素有所差异,例如老年人群可能本身胃肠功能相对较弱,胃下垂时这种腹胀等不适可能更为明显;女性在孕期等特殊生理阶段,可能因身体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胃下垂的症状表现。
腹痛:疼痛多为持续性隐痛。疼痛的发生时间及程度不一,一般与进食量有关,进食量愈大,其疼痛时间愈长,且疼痛亦较重。同时疼痛与活动有关,饭后活动往往使疼痛加重。比如,患者进食较多量食物后活动,可能会引发较明显的隐痛,这是因为活动时胃的位置等受到影响,加重了对胃周围组织等的牵拉等情况。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可能更容易出现胃下垂相关的腹痛症状,因为缺乏运动可能导致腹部肌肉等支持力量相对较弱,加重胃下垂的程度,进而使腹痛等症状更易出现。
恶心、呕吐:常于饭后活动时发作,尤其进食过多时更易出现。这是因为一次进入较大量食物,加重了胃壁韧带之牵引力而致疼痛,随之出现恶心、呕吐。例如,当胃下垂患者进食较多食物后立即进行行走等活动,就比较容易引发恶心、呕吐症状。对于有胃下垂病史的人群,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特别注意进食量及进食后活动的时间等,以减少恶心、呕吐等症状的发生。
全身症状:
消瘦、乏力:由于胃下垂的影响,患者消化功能受到障碍,食物的消化吸收受到影响,长期如此可导致患者营养摄入不足,进而出现消瘦、乏力的症状。不同年龄的人群,消瘦、乏力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儿童胃下垂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体重增长缓慢等情况;老年人群可能因消瘦、乏力而更容易出现行动不便等问题。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女性在特殊时期如孕期、更年期等,可能因身体内分泌等变化影响营养状况,从而影响消瘦、乏力症状的表现。生活方式上,长期营养不良、缺乏规律运动的人群,胃下垂相关的全身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低血压、心悸等:少数胃下垂患者会出现低血压、心悸等症状。这可能是由于内脏下垂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例如,当胃下垂影响到周围神经等情况时,可能会引发血压降低、心跳异常等表现。对于有这些全身症状的患者,尤其是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需要密切关注血压、心率等情况,因为低血压可能导致头晕等不适,甚至引发跌倒等风险;心悸等情况可能提示心脏等方面也受到一定影响,需要进一步评估身体状况。
体征表现:
腹部触诊:患者上腹部压痛不固定,可随体位改变而出现。例如,当患者改变体位时,压痛的部位可能会发生变化。不同体型的人群,腹部触诊的体征可能有所不同,一般瘦长体型的人相对更容易出现胃下垂的体征表现。比如瘦长体型者,其腹部的解剖结构等特点可能更有利于胃下垂的发生,在腹部触诊时可能更易发现相关体征。
其他体征:有的患者可见胃型及蠕动波,同时胃下垂患者常伴有其他脏器下垂的表现,比如肾下垂、肝下垂等。这是因为人体的脏器是相互关联的,当胃出现下垂时,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脏器的位置等情况。对于有其他脏器下垂表现的患者,需要综合评估身体的整体状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