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带状疱疹性葡萄膜炎是什么病
水痘-带状疱疹性葡萄膜炎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VZV嗜神经,初次感染潜伏,免疫力下降时激活致病。发病机制涉及病毒激活传播及免疫反应参与。临床表现有眼部前、后葡萄膜炎症状及全身相应表现。诊断靠病史采集、眼部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抗病毒和抗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治疗有不同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病毒激活与传播:人体初次感染VZV后,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中。当机体免疫功能减退,如患有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老年人等,潜伏的病毒被激活,病毒沿神经纤维移动到皮肤和眼部等部位。在眼部,病毒可侵犯葡萄膜组织,引起炎症反应。
免疫反应参与: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细胞免疫中,T淋巴细胞被激活,参与对病毒感染细胞的清除,但同时也可能导致葡萄膜组织的损伤;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与病毒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葡萄膜组织中,引发免疫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眼部症状
前葡萄膜炎表现:可出现眼红、眼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症状。检查可见睫状充血或混合性充血,角膜后沉着物(KP),前房闪辉、前房细胞等。
后葡萄膜炎表现:如果炎症累及视网膜、脉络膜等后段葡萄膜,可出现视力下降更为明显,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水肿、渗出、出血等改变。
全身表现:如果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引起的,可能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皮肤水痘样皮疹等;如果是潜伏病毒激活引起的,皮肤可能出现带状疱疹皮疹,多沿神经分布区域出现成簇的疱疹。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水痘或带状疱疹病史,以及近期机体免疫状态等情况。
眼部检查
裂隙灯检查:观察前房炎症情况,如前房闪辉、细胞数量等,以及角膜后沉着物的情况。
眼底检查:对于怀疑后葡萄膜炎的患者,进行眼底检查,观察视网膜、脉络膜等部位的病变情况。
实验室检查
病毒学检查:可采集疱疹液、房水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PCR检测等,以确定是否有VZV感染。
免疫学检查:检测血清中VZV特异性抗体,如IgG、IgM等,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VZV感染。
治疗原则
抗病毒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抑制病毒的复制,缩短病程,减轻炎症反应。
抗炎治疗
糖皮质激素:根据炎症的严重程度,局部或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前葡萄膜炎可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后葡萄膜炎可能需要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但要注意其副作用,如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眼压升高、感染扩散等。
非甾体抗炎药:可用于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等症状,如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VZV后发生水痘-带状疱疹性葡萄膜炎时,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治疗时要更加谨慎。使用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等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需权衡利弊使用。同时,要注意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低下,发生水痘-带状疱疹性葡萄膜炎时,病情可能较为严重,且恢复较慢。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全身情况,如是否有基础疾病的加重等。使用抗病毒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减退。对于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要警惕其可能引起的骨质疏松、高血压、高血糖等不良反应。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发生水痘-带状疱疹性葡萄膜炎时,治疗难度较大。抗病毒治疗和抗炎治疗都要加强监测,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以更好地控制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