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分为哺乳期和非哺乳期,哺乳期多因乳汁淤积合并感染,表现为乳房胀痛、高热等,非哺乳期病因复杂、易反复;乳腺增生是乳腺正常结构紊乱,与内分泌紊乱等有关,表现为周期性乳房胀痛等。两者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上均有区别,不同人群患病有差异,需个体化处理。
一、疾病定义与病因
乳腺炎:是指乳腺组织的炎症,可分为哺乳期乳腺炎和非哺乳期乳腺炎。哺乳期乳腺炎多因乳汁淤积合并细菌感染引起,常见于产后哺乳期女性,尤其是初产妇;非哺乳期乳腺炎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自身免疫、导管上皮异常、微生物感染等因素有关,各个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病,但以非哺乳期女性多见。
乳腺增生:是乳腺正常发育和退化过程失常导致的一种良性乳腺疾病,本质上是乳腺主质和间质增生及复旧不全引起的乳腺正常结构紊乱。其发生主要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尤其是30-50岁女性,与卵巢功能失调、孕激素分泌减少、雌激素水平相对增多等因素相关,生活压力大、长期熬夜、不良情绪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乳腺增生。
二、临床表现
乳腺炎:
哺乳期乳腺炎:初期表现为乳房胀痛、局部皮温升高、出现边界不清的硬结,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高热、寒战、乳房搏动性疼痛,局部红肿热痛加重,可触及波动性肿块,严重时可发生脓肿,脓肿破溃后可形成窦道。
非哺乳期乳腺炎:临床表现多样,一般起病缓慢,乳房可出现肿块,肿块可伴有疼痛,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可伴有乳头溢液,溢液可为浆液性、脓性等,有些患者可出现乳房皮肤红肿、乳头内陷等表现,病情容易反复发作。
乳腺增生: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疼痛具有周期性,往往在月经前加重,月经后缓解,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可累及一侧或双侧乳房,可触及乳腺腺体增厚,可呈片状、结节状或条索状,质地韧,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少数患者可有乳头溢液,多为淡黄色或无色浆液性溢液。
三、辅助检查
乳腺炎:
哺乳期乳腺炎: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乳腺超声检查可见乳腺内低回声区,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匀,形成脓肿时可见液性暗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乳腺炎的诊断有一定价值,尤其对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的鉴别有帮助。
非哺乳期乳腺炎:乳腺超声可发现乳腺内肿块、导管扩张等情况;乳腺钼靶检查对诊断乳腺炎的特异性不高,但可用于排除乳腺癌等疾病;病理检查是诊断非哺乳期乳腺炎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或手术切除肿块进行病理活检,可明确病变性质。
乳腺增生:乳腺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乳腺结构紊乱,可见片状、结节状低回声区,边界不清晰,无包膜;乳腺钼靶检查可见乳腺腺体增厚,密度增高,有时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状阴影;乳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乳腺增生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
四、治疗原则
乳腺炎:
哺乳期乳腺炎:早期主要采取非手术治疗,包括患侧乳房暂停哺乳,使用吸奶器排空乳汁,局部热敷、理疗等,同时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如青霉素类等(需注意是否过敏);形成脓肿后则需行脓肿切开引流术。
非哺乳期乳腺炎:治疗较为复杂,根据病情可采取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手术治疗等,手术治疗适用于肿块较大、药物治疗无效或形成脓肿的患者。
乳腺增生:一般以观察为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缓解症状,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熬夜,调整饮食结构,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等;症状较重者可选用中药或中成药调理,如逍遥散等,以疏肝理气、调和冲任。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乳腺炎和乳腺增生的发生、发展及表现上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年轻女性乳腺增生相对更为常见,哺乳期女性易患哺乳期乳腺炎等,在应对时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进行个体化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