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有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诊断需结合多方面,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预防包括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儿童和育龄妇女需特别注意相关预防及可能的影响。
一、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包括潜伏期带病毒者和发病后5~7天的患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接触被污染的用具传播。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1~5岁儿童,成人也可发病。在风疹流行期间,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但以学龄儿童及青少年为主。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
前驱期:较短,多数病人无前驱期症状,部分病人可有低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咳嗽、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炎症。少数病人可出现呕吐、腹泻、鼻出血、牙龈肿胀等。前驱期症状持续1~2天。
出疹期:通常于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从面颈部开始,24小时内蔓延到全身。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3mm,可融合成片,一般2~3天内皮疹消退,不留色素沉着。出疹期常伴有耳后、枕部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有轻度压痛,肿大淋巴结消退较慢,可持续数周。
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病毒学检查:
病毒分离:取病人急性期咽拭子、血液、尿液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但操作复杂,一般实验室难以开展。
血清学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血凝抑制试验等检测血清中风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IgM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感染,IgG抗体恢复期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也有诊断意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史(如接触风疹病人)、临床表现(发热、皮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等)及实验室检查(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查阳性)可确诊。
鉴别诊断:需与麻疹、猩红热、幼儿急疹等疾病鉴别。麻疹有典型的Koplik斑,皮疹出疹顺序为先自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可融合,退疹后有色素沉着及细小脱屑;猩红热有杨梅舌、环口苍白圈等典型表现,皮疹为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疹间无正常皮肤,退疹后有大片脱皮;幼儿急疹多见于2岁以下儿童,一般情况好,热退疹出,皮疹为红色斑丘疹,直径2~5mm,散在分布,压之褪色,很少融合。
五、治疗
风疹目前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一般治疗:患者应隔离至出疹后5天。注意休息,多饮水,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饮食。
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给予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咳嗽剧烈者可给予止咳药物。
六、预防
管理传染源:隔离病人,对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21天。
切断传播途径: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对病人的分泌物及用具进行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
主动免疫:接种风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风疹的有效措施。接种对象主要是1岁以上的儿童及青少年、育龄妇女等。疫苗接种后抗体阳转率可达95%以上,保护效果可维持10~20年。
被动免疫:免疫球蛋白对风疹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但一般用于接触风疹病人的易感儿童,注射时间越早越好,最好在接触后5~7天内注射,可减轻症状或减少发病。
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风疹后相对成人更易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脑炎等,所以更要注重预防。育龄妇女如果感染风疹,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严重影响,如导致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引起胎儿畸形、死胎等,因此育龄妇女在孕前应确保风疹抗体阳性,若抗体阴性应接种疫苗并在接种后避孕一段时间。在生活方式方面,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居住环境的卫生,以降低感染风疹病毒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