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伤寒穿孔临床表现有突然剧烈腹痛(儿童可能哭闹不安、老年可能不典型)、发热(多有伤寒病史且可加重,热型多为稽留热,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严重时休克;体征有腹膜刺激征(儿童及老年可能不典型)、肝脾肿大(不同年龄程度不同)、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老年等可能不明显),腹部X线可见膈下游离气体(特殊情况可能不明显),伤寒血清学检查肥达反应阳性(可能有假阴阳性),腹部B超可发现腹腔少量积液(价值相对低,不同年龄检查有注意事项)。
症状方面:
腹痛:多为突然发生的右下腹或全腹剧烈疼痛,疼痛性质较为剧烈,呈持续性,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恶心、呕吐等表现。这是因为肠伤寒穿孔后,肠道内的内容物进入腹腔,刺激腹膜,引起强烈的腹膜刺激症状。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述能力相对有限,可能会表现为突然的哭闹不安等异常行为;而老年患者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腹痛可能较轻微,但仍需高度警惕。
发热:患者多有伤寒病史,原本就存在发热症状,穿孔后发热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或持续不缓解。一般体温可在38-40℃左右,且热型多为稽留热。不同年龄段患者发热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发热可能更为明显且波动相对较大;老年患者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发热可能不如青壮年典型,但仍需密切监测。
休克表现:病情严重时可出现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这是由于腹腔内大量细菌毒素吸收,导致感染性休克。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发生休克的风险更高,且预后可能更差。
体征方面:
腹膜刺激征: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明显。腹部压痛以穿孔部位最为显著,反跳痛是腹膜刺激征的重要表现,腹肌紧张可表现为全腹或局部的板状腹。儿童由于腹壁较薄,腹肌紧张可能不如成人典型,但压痛和反跳痛仍可存在;老年患者腹肌相对薄弱,腹膜刺激征可能不典型,需仔细查体判断。
肝脾肿大:部分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肝脾,这与伤寒杆菌感染累及肝脾有关。不同年龄患者肝脾肿大的表现程度不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肝脾相对更容易触及肿大;老年患者肝脾肿大可能不如中青年明显,但仍可通过腹部触诊发现异常。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由于肠道穿孔后,肠道内容物刺激腹膜,引起肠道蠕动功能紊乱,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较为常见。这对于诊断肠伤寒穿孔有一定的辅助意义,不同年龄患者肠鸣音变化可能类似,但需要结合其他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辅助检查特征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一般可达到(10-20)×10/L左右,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存在感染炎症反应。但对于老年患者或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白细胞计数可能升高不明显,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分析。儿童患者血常规变化也需结合其年龄特点,如婴儿期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与儿童期不同,需准确判断。
腹部X线检查:可见膈下游离气体,这是肠伤寒穿孔的重要影像学表现之一,提示腹腔内存在游离气体。但对于一些穿孔较小或特殊部位穿孔的患者,可能膈下游离气体不明显,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检查。儿童进行腹部X线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老年患者若存在肺部基础疾病等,可能会影响对膈下游离气体的观察。
伤寒血清学检查:肥达反应阳性,有助于诊断伤寒感染。但肥达反应可能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情况,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不同年龄段患者肥达反应阳性率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感染伤寒后肥达反应阳性出现时间可能与成人不同,需要关注其特异性和敏感性。
腹部B超检查:可发现腹腔内有少量积液等情况,对判断腹腔内病变有一定帮助。但对于肠伤寒穿孔的诊断价值相对X线和实验室检查稍低,儿童进行腹部B超检查时要注意操作手法轻柔,避免对患儿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老年患者若存在腹部胀气等情况,可能会影响B超检查的清晰度。



